IPO暫停一周年:困則思變 候審企業出路探尋
(文/董乾)新股發行停滯一年,這場史上最長的IPO暫停期,勢必會封堵部分企業試圖通過IPO上市解決資金需求的渠道。而此前傳言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IPO或開閘的消息,截止三中全會閉幕,也并沒有得到官方回應。
正所謂“困則思變”,面對日趨嚴格的監管措施,700余家排隊待審企業該如何突圍?如何謀變? 根據多年的IPO咨詢服務經驗,前瞻投顧(專為企業提供上市前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分析認為,IPO暫停一年已經將擬上市公司推到了風口浪尖,是進是退,都將對公司的戰略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如今之計,惟有回歸理性,從長計議,充分結合內外部環境,選擇一條對企業發展最有利的出路。
治本之道
1、強化內控管理
企業內控是指一個單位的各級管理層,為了保護其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協調經濟行為,控制經濟活動,利用單位內部分工而產生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
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內控管理,體現于組織結構控制、授權批準控制、會計記錄控制、資產保護控制、職工素質控制、預算控制、風險控制、檢查和評價控制等。
根據前瞻投顧發布的《2012年中國IPO被否企業分析》報告,去年被否的37家企業中,有至少30家都曾在內部控制問題上廣受質疑,甚至被證監會點名批評。具體表現為:存在關聯交易致使企業獨立性存疑;因環保處罰或法律糾紛處理不當、股權結構不清晰、股東出資不真實、業務體系不完整等構成的規范運行問題;財務指標背離同業數據、涉嫌操縱利潤、利潤依賴政府補貼或代理商、償債能力不足、高負債與高分紅等財務會計問題。
其中,財務會計是尤為值得關注的問題,去年就有14家企業因財務會計問題夢斷IPO,占被否企業數量的37.84%。以河南思可達為例,該公司被否的原因,一個是光伏行業不景氣的外部環境,還有一個就是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問題,具體表現為應收賬款和存貨金額較大,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與子公司的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存在交叉任職;與關聯方存在較多資金拆借等。
這些前車之鑒已經表明,企業申報IPO之前,必須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內控體系,否則,企業的持續成長性就難以保障。企業只有練好了內功,積蓄能量,才能從容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
2、提高企業可持續競爭力
A股IPO審核過程中,企業最容易觸及的14條律法高壓線中,頭一條就是持續盈利能力不確定。結合證監會令第32號第三十七條和證監會令第61號第十四條規定,對持續盈利能力的存疑主要體現為相關指標的極高或極低,表現在經營模式及品種結構改變、行業地位及經營環境的變化和利潤來源三因素對持續盈利能力的不利影響。
前瞻投顧發布的《2012年中國IPO被否企業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因該問題被否的擬上市公司有19家,占全部被否企業總數的51%,具體原因表現為毛利率低于同行、受行業影響業績波動大、業務模式不清晰、庫存過高變現能力差、客戶結構不合理、業務高度集中、銷售渠道過于單一、稅收依賴嚴重、產能過剩等。
無論是私募基金,還是二級市場投資者,甚至是資本市場監管層,對企業的成長性都尤為關注。這種成長性體現于企業具備持續的盈利能力,也體現于企業能應對市場風險實現持續成長。因此,前瞻投顧認為,企業若想通過IPO進入資本市場,勢必要對自身的可持續競爭力做一番全面分析,并對癥下藥逐一整改。

3、建立多渠道融資機制
縱觀國內外的商業案例,許多企業的破產都是因為資金鏈的斷裂,因此,一個資產雄厚的企業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于是,資本運行也逐漸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瞻投顧認為,企業不僅要加強內部資金的管理水平,也要使企業自身符合投資市場的要求,以此來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幫助企業規模化發展。
盡管現在的資本運作方式很多,投融資渠道也很豐富,但很多企業還僅僅局限于向銀行貸款、民間融資、上市融資。在產業與資本結合日趨緊密的如今,致力于長期戰略發展的企業,必須熟悉實業投資、不動產投資、金融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各種投資方式,更要了解企業的各種融資方式。
只有通過對投資和融資的不斷學習和實踐,企業才能了解資本市場的大環境,明確企業自身的資本戰略,熟悉基本流程,掌握關鍵點,有效規避法律和財務風險,建立一套多渠道的融資機制,從而更快地融入資本市場,并實現轉型升級、持續發展。
不過,投融資與資本運作,是一項專業性相對較強、同時又有一定財務和法律風險的行為。前瞻投顧建議擬融資、擬上市企業,可以有選擇性地聘請專業的投融資機構,就企業資本運作行為提供一些必要的戰略指導。
也許,上述建言不見得對每家排隊候審的企業都有所啟示,畢竟每家企業的狀況和戰略規劃都不一樣,但前瞻投顧作為國內領先的IPO咨詢機構,累計為300余家企業提供過上市咨詢服務,我們希望,那些正在忍受IPO排隊煎熬、財務審查壓力的擬上市公司,可以理性調整,從容應對,順利突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