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依舊低估了牧原

圖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
8月20日,牧原股份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成績單”,如期實現高增長。受此影響,公司次日股價大漲近6%,較年初累計反彈40%左右。
實際上,自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牧原業績便已步入持續回暖通道,現金流與負債情況也不斷改善向好。加之公司計劃通過赴港IPO為跳板尋求海外增長,未來成長性更是不容小覷,資本價值也有望迎來合理回歸。
01
半年凈賺超百億
上半年,牧原營收為764.6億元,同比增長34.5%,刷新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歸母凈利潤為105.3億元,同比猛增11.7倍。橫向對比看,公司利潤規模及同比增速均位居行業第一。
分業務看,生豬養殖業務收入754.5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養殖成本持續下降是主要貢獻因素之一。據公司披露,6月完全成本已降至12.1元/公斤以下,低于2024年同期的14元/公斤以上。
目前,公司成本領先行業平均水平近20%,主要依靠技術創新來推動,覆蓋疾病健康管理、設備、人才與管理等多方面。后續降本路徑還將聚焦種豬育種、員工培訓、一線管理干部賦能等。
上半年,屠宰及肉食業務收入193.45億元,同比增長94%,占總收入比重超四分之一,已成為公司第二增長極。目前,該業務已覆蓋全國20個省級行政區,上半年屠宰量超1100萬頭,產能利用率提升至78.7%。
屠宰及肉食業務進展迅猛,對公司而言意義重大。一來,因較普通中小型屠宰場具備就近運輸減少損耗、智能化屠宰操作及工藝等成本優勢,未來盈利確定性較好,成為新的增長點。二來,與上游養殖業務協同,實現全流程可追溯,進一步助力降本。
牧原兩大業務齊頭并進,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更加清晰,未來將更有底氣穿越豬周期,實現高質量韌性增長。
02
高分紅有底氣
伴隨業績大幅回暖,牧原的財務結構也更加安全、穩健。
上半年,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為173.5億元,同比增長12%,創歷史同期新高,并高于凈利潤水平。
接下來,公司現金流狀況會更加充沛。一方面,凈利潤表現料將持續向好,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活水進來。另一方面,公司資本開支從2024年開始持續低于固定資產折舊,現金流也進入了持續收獲期。
截至二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56%,同比下降5.75個百分點,表現優于大多大型豬企集團。其中,應付賬款為130.7億元,較2021年高峰下降近六成。這也是公司主動優化債務結構的結果,也反映出公司經營策略更趨于穩健增長。
與此同時,牧原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償債指標均有不小改善,均表明償債能力得以修復與鞏固。
在現金流創造能力加強,財務結構大幅優化背景下,牧原高分紅有了堅實基礎。上半年,牧原擬分紅50億元,占凈利潤比例近一半。
事實上,近年來,牧原分紅越來越慷慨。據Wind統計,上市以來,累計分紅13次,分紅總額為265.7億元,平均分紅率為31.6%。2024年,公司修訂了《股東分紅回報規劃》,承諾在2024-2026年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凈利潤的40%。
當年,現金分紅比例已拉高至42.4%,此次進一步提升至47.5%,超預期兌現承諾,與廣大投資者共享發展紅利。
當然,提高分紅水平也將推動股息率上升,向資本市場傳遞出公司基本面穩健以及對業績增長的信心,同時也增強了更多紅利屬性,有助于吸引更多中長期投資者,將為估值修復提供助力。
03
募資不會新建國內產能
在國內業務發展如火如荼之際,牧原還將眼光投向了海外。
5月27日,牧原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主板上市申請。公司明確表示,港股發行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拓展全球商業版圖及研發投入,不會用于國內新增產能建設。
在市值觀察看來,牧原H股上市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目的。
一方面,香港上市有助于提升國際認可度,支撐公司出海戰略。
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僅次于紐約與倫敦,并蟬聯亞太區首位。其中,外資機構持股占比將近一半,覆蓋主權財富基金、全球養老金等長期資本,成為內地企業鏈接全球資本的重要平臺。
當前,A股企業赴港二次上市的熱潮涌動。上半年,已完成“A+H”上市企業達10家,包括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巨頭。此外,年內還有超180家A股企業正在排隊赴港上市。
南下港股上市已成大勢所趨,A股企業大多看重香港國際金融地位以強化海外布局,牧原此舉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香港資本市場可能對龍頭豬企的估值定價更為合理有效。
德康農牧即為典型例子。2025年以來,其股價一度大漲300%,市值曾突破400億港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股生豬板塊僅上漲15%左右,現仍處歷史低位,國內多家龍頭豬企市場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德康農牧采用“公司+農戶”模式,長期降本潛力、盈利能力理應不如牧原的“自繁自養”的一體化發展模式。與之對標,牧原若成功在港上市,估值定價可能會更高一些。
可見,港股IPO是牧原全球化戰略的關鍵一步。
早在2024年,東南亞非洲豬瘟防控壓力劇增之際,牧原與越南本土企業BAF達成戰略合作,向其輸出豬舍設計、生物安全及環保等技術,助其降本并共享收益。這種輕資產與技術輸出模式,更凸顯了牧原的科技屬性。
BAF是越南生豬業本土三巨頭之一,與牧原合作后計劃到2030年實現年出欄1000萬頭。要知道,越南人口1億,豬肉消費占比62%,每年生豬需求量高達5000萬頭,市場規模大且增長潛力十足。
除越南外,泰國、菲律賓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年出欄量也超千萬頭,也面臨非洲豬瘟的沖擊,防疫、養殖技術也相對落后,有一定可能成為牧原遠期潛在要介入的市場。
海外業務運營模式,除輕資產外,牧原還可能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探索在海外新建產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收并購等方式。如果開拓市場順利,海外業務未來有潛力成為公司第三增長極。
04
機制是基業長青的基石
牧原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離不開大批核心人才的創新貢獻,而股權激勵制度起到了關鍵助力。
自2014年上市以來,牧原先后于2015年、2017年(兩次)推出三輪總股本上限達10%的員工持股計劃,惠及員工超5000人。2019年,公司啟動首期股權激勵,覆蓋超900名核心管理與技術人員。2022年,第二期激勵授予人數突破6000人,延伸至生產一線骨干。
8月22日,牧原更進一步,宣布擬回購股份的方式針對經營者、奮斗者、骨干員工三類群體(分別不超過219名、3884名、1334名)推出新一期激勵計劃。
這形成了階梯式、全方位的激勵網絡,進一步釋放自驅力、創造力,激發使命感及責任感,將核心員工利益與公司深度綁定,勢必將促進公司長期穩健發展,實現全體股東利益一致。
牧原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核心源于全員的價值創造,而這背后始終離不開遵循并攀登的“四級階梯”體系。
第一級是技術為基。以工藝、裝備和人才為支撐,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成本。
第二級是人才為核。通過持續賦能和“賽馬”機制,讓凝聚了知識、技術與潛能的人才脫穎而出。
第三級是機制為引擎。尤其是獎勵機制。以獎勵機制推動人才迭代與組織戰斗力凝聚,實現“死磕技術、持續降本”的底層突破。
第四級是境界為舵。機制背后是企業的愿景、格局與戰略,共同指引企業走向更深遠的價值創造與共享。
在這一體系核心之上,牧原人能更精準洞察管理層更高遠目標——不僅追求做大做強自身、實現產業互聯與共同發展,更要與員工一起創造更大價值,與股東共享更多收益。
而這一切的核心,最終都要落腳到“人”這一關鍵驅動因素上來,而支撐“人”發揮作用的核心基石,正是包括激勵制度在內的四級階梯體系。
正因如此,牧原才能一步步實現效率領先、技術領先、成本領先,最終達成利潤領先,既奠定了如今的行業地位與穩增業績,也孕育著未來十足的成長潛力。而這又將持續推動企業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真正做到基業長青。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作者:市值觀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