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情況簡析,國家政策助力產業發展!【組圖】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從科研、產業化到市場推廣的“三級”轉變。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27萬輛、125.6萬輛。
截至2018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已超280萬輛,推廣規模居于世界首位。車輛類型上,乘用車、商用車分別占總產量約70.4%、29.6%;動力類型上,以純電動為主,占總產量約 78.5%,插電式混合動力約21.5%。區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廣東、上海、北京、山東、浙江保有量位列全國前5位。

動力蓄電池產業
我國動力蓄電池累計配套量超過131GWh,產業規模位 居世界第一。配套類型上,磷酸鐵鋰、三元電池分別占比約54%、40%。純電動乘用車、商用車中三元電池配套占比分別約71%、17%,磷酸鐵鋰電池配套占比分別約23%、7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中三元、磷酸鐵鋰電池配套占比分別約53%、33%。

動力蓄電池回收必要性分析
動力蓄電池大量退役后,未經妥善的處置和進行價值最化利用,將威脅公共安全,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污染,并浪費寶貴的有價金屬資源。

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現狀分析
本段將會從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退役現狀、國家回收體系構建以及電力蓄電池再利用角度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回收現狀。
1、退役現狀分析
從地區看,從現有退役電池數量、種類及分布地區情況來看,相對比較集中。“十城千輛工程”推廣期間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共計產生退役動力蓄電池(以下簡稱“退役電池”)約1.22GWh;退役電池主要集中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較大的城市。
從企業回收情況來看,當前回收的動力蓄電池中,以研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舊動力蓄電池為主,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較少,主要來源于研發試驗和生產制造產生的廢舊動力蓄電池。
2、回收體系構建分析
我國回收體系構建存在兩種模式,其一是以生產者主導,由汽車生產企業利用銷售渠道建設退役電池回收體系,回收退役電池移交綜合利用企業處理或與其合作共同利用電池剩余價值;另一種是以第三方為主體,由梯次、再生利用企業與汽車、電池生產企業合作,共建共用回收服務網點,集中回收合作企業新能源汽車的退役電池。
故目前這一階段,國家新能源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多以車企為回收主體。目前,目前,北汽新能源、廣汽三菱等45家企業已設立了3204個回收服務網點。
同時,因我國新能源動力蓄電池多在深圳、合肥、北京等地退役,故我國動力蓄電池回收基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等地。

3、動力蓄電池再利用
動力蓄電池再利用現階段一般集中在兩個領域——其一為梯次利用、其二為修復再生利用。
在梯次利用領域,因當前動力蓄電池退役量較少,梯次利用大部分處于試驗示范階段,主要集中在備電、儲能等領域。
在修復再生利用領域,目前,廢舊電池再生利用行業已有一定規模,并實現產業化,以湖北格林美、湖南邦普、廣東光華、浙江華友鈷業、江西豪鵬等為代表的企業已具備規模化再生利用能力。再生利用企業大多由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發展而來,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區具備相應工業基礎的中小城市。
結語
從上文可知,從地區上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退役、回收以及再利用均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城市,未來也將由該領域領跑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從產業進程上看,現階段動力蓄電池的回收體系建設步伐更快,而再利用體系的構建稍顯孱弱,如梯次利用仍在示范階段,而修復再生利用領域的修復工藝仍待進一步加強。最后,現階段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多為企業生產廢品,但隨著未來新能源洗車的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未來回收趨勢主體有較大可能為車企過渡到個人,為平穩過渡,國家應加快政策引導及行業標準設立。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新能源汽車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