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MCU行業市場競爭與發展趨勢分析 國內企業積極布局中高端市場【組圖】
目前,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MCU市場均主要被國外企業所占領,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非常高。此外,國內廠商在中低端MCU產品市場中競爭力相對較強,但高端產品發展不足。未來隨著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對32位高端MCU產品需求的增長,將強化國內廠商在高端MCU產品市場的競爭。
行業集中度高,以國外品牌為主
MCU行業是一個市場集中度高,且以國外品牌為主的行業。從全球范圍來看,MCU市場主要被瑞薩電子(日本)、恩智浦(荷蘭)、得捷電子(美國)、英飛凌(德國)、微芯科技(美國)、三星電子(韓國)、意法半導體(意法)、賽普拉斯(美國)八大廠商所占據,頭部集中效應顯著。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為爭奪市場份額,布局強勁增長的物聯網應用,MCU主要廠商之間發生了數起大規模并購。例如,NXP在2015年以118億美元收購飛思卡爾,完成了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布局;Cypress在2015年以40億美元收購spansion;Microchip在2016年完成對Atmel的收購等,使MCU行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17年,全球MCU行業CR5高達82.7%,其中,瑞薩電子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從中國市場來看,國外品牌也占據主導地位。2017年,中國MCU市場CR5為52.8%,其中瑞薩電子在中國MCU市場的占有率為17.20%,穩居首位;其次,飛思卡爾的市場份額也在10%以上,占比較大。中國MCU廠商與國際一流企業差距較大,市場份額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僅新唐科技(中國臺灣)一家公司,市場占有率僅為3.6%,國內廠商競爭力明顯不足。

國內企業MCU產品偏中低端,高端市場競爭是大勢所趨
此外,由于成本優勢、服務能力等助推國內廠商逐步完成了中低端MCU領域的國產化。具體來看,MCU用于控制的運算量較小,且在每個具體的應用場景存在需求的靜態性,故國外前期占技術壟斷地位的公司針對具體應用場景的產品其功能和性能也具有一定靜止性,這就給國內公司提供了在技術領域實現慢慢趕超的機會;同時,國內企業在市場服務上更具優勢且能接受低于國外公司的價格,就有機會最終慢慢突破國外企業的壟斷。例如,在小家電MCU市場,近80%的市場份額被中國的4家企業所占有,其中盛群半導體、義隆電子和松瀚科技均是中國臺灣的企業,但在中國大陸設有分/子公司或其他分支機構;此外,在微波爐的控制芯片領域,中穎電子也已經做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但從國內(大陸)主要競爭企業的MCU產品以及應用領域來看,國內MCU廠商正在積極布局32位中高端市場。總體來看,目前,國內廠商在消費電子、智能儀表等MCU的中低端應用領域發展迅速,但在很多市場空間比較大的領域,比如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物聯網都被國外的MCU廠商壟斷,國內公司通過努力可爭取的空間還很巨大。以兆易創新為代表的國內MCU廠商積極布局32位中高端芯片市場,目前已經形成了近20個系列、300多款芯片的產品矩陣,以ARM Cortex-M4系列為代表的新產品躋身高端市場。

事實上,產品更新換代和新興應用快速發展將推動32位MCU成為市場主流。基于ARM內核的32位MCU,由于其良好的生態以及極佳的可拓展性,逐漸成為全球消費電子和工業電子產品的核心。早在2015年,全球32位MCU出貨量超過4位、8位與16位MCU出貨量總和,占到總體MCU市場的54%。未來隨著32位MCU價格逐漸逼近4、8位MCU,預計32位MCU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2020年市場占有率將超過60%。

此外,32位MCU工作頻率大多在100-350MHz之間,執行效能更佳,應用類型也相當多元。系統廠商出于自身研發效率和管理的需要,將自動選擇性價比高和容易獲取設計資源的內核。因此,既滿足廠商上述要求又具有豐富生態系統資源的ARM系列內核的32位MCU將成為主要方向,其優勢和市場占有率會越來越大。值得一提的是,汽車電子和物聯網是當前32位MCU的主要應用領域,而MCU在汽車電子領域的份額已達33%,隨著汽車電子和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32位MCU的市場需求必將持續增加。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MCU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MCU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MCU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MCU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做出...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