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老人,“搞丟了”自己的上市公司
作者|相青 來源|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
近期,跨境電商巨頭有棵樹連發多條公告,宣告第七屆董事會成員上任。新的高管團隊全面接管公司資產、業務、財務、人員、場所等事項。
至此,公司創始人肖四清、原總經理肖燕等核心管理層全員出局。
有棵樹,這家誕生于中國跨境電商黃金時代的明星企業,曾憑借資本和深圳華強北供應鏈優勢快速崛起,一度成為跨境電商第一股,被業界視為標桿。
然而,短短數年間,有棵樹迅速從行業翹楚跌落,陷入財務虧損、內部紛爭和監管風暴的泥潭。
它的發展軌跡,也折射出跨境電商行業從野蠻生長到規范運營的歷程。曾經依賴供應鏈優勢和平臺流量迅速擴張的跨境模式,如今因合規壓力、規則收緊和市場競爭,已經逐漸暴露出脆弱性。
一
時勢造英雄
2017年1月,有棵樹宣布C+輪融資順利完成,由方正和生、中信金石領投,華益資本、盛世景、天星資本等8家機構及老股東跟投,總金額約4億元,公司估值達到30億元。
“公司累計完成了3輪融資,總金額接近10億元,現金狀況良好,公司沒有一分錢負債,凈資產充實率遠高于同行競爭對手,潛力巨大。”時任有棵樹CFO李志強說,公司已經進入發展關鍵時期,此次融資對公司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是主板上市前的重要一步。
這是有棵樹邁向頂峰時期的前夜。
時間回到2008年,當時,剛大學畢業一年的肖四清,在深圳華強北租了一個小柜臺,靠著賣電腦、手機等3C產品起家。
利用深圳電子產品制造業的優勢,以及當時紅及國外的無人機配件生意,肖四清在eBay迎來了第一個主營的爆款產品無人機,并賺到了第一桶金。
緊接著,他在2010年成立了有棵樹公司,并將辦公室搬到坂田寫字樓,趕上了跨境電商的草莽紅利期。
那一年,阿里巴巴推出全球速賣通,讓中國賣家第一次能直接向海外消費者零售;eBay宣布將專注于跨境中國貿易,面向中國的招商團隊在深圳全面鋪開,跨境出口交易額同比增長八成;亞馬遜也在兩年后正式成立全球開店中國團隊,幫助中國賣家出海。
做出口的企業第一次意識到,他們不必再依賴外貿中間商,可以直接觸達海外消費者。當時的深圳,遍地是試圖做跨境電商的創業小公司,幾個人到幾十人的小團隊、上百個SKU、一個倉庫就能撬動百萬美元銷量。
彼時,平臺剛剛向中國開放,賣家少、競爭低、流量大、利潤高,多重紅利同時疊加,讓很多小老板發家致富。
依靠華強北供應鏈與多平臺、多賬號、多品類的鋪貨策略,有棵樹通過在eBay、亞馬遜、速賣通等第三方平臺開設店鋪,將中國的3C電子、戶外用品、家居等高性價比產品銷往全球,實現了快速擴張。
到2013年,有棵樹已經發展趨勢變成200名職工的公司,并搬到了華南城,進入了迅速增長期。次年,有棵樹成為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跨境電商當紅炸子雞,獲得三輪資本投資。
2014年,A輪融資, 獲得1億元人民幣投資,公司估值達到5億元 。投資方包括廣發信德、上海海竑通等 。
2015年,B輪融資,完成4億元融資,估值飆升至16億元 。
2017年,C輪融資,再次斬獲4億元融資,由方正和生、中信金石領投,公司估值達到30億元的頂峰。
當時有媒體報道,2016年上半年共有49家跨境電商領域的創業公司進行了融資,融資金額只有不到20億元,罕有進入A輪之后的項目,單筆融資過億的項目更是屈指可數,甚至還出現了個別機構簽署了投資意向書后跳票的現象。
當時,在這種環境下,有棵樹還是完成了約4億元的融資,幾乎是2016年跨境電商領域單筆最高的。
2016年4月,有棵樹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當時新三板唯一同時覆蓋進出口業務的跨境電商企業,被譽為“跨境電商第一股”,風光無兩 。
財報顯示,2016年,有棵樹完成營業收入24.9億元,比2015年上漲幅度達到141%,并自2014年起持續三年增長速度維持100%以上,變成2016年純利潤破億的標桿企業。

2018年,A股上市公司天澤信息宣布以高達34億元的對價,收購有棵樹99.9991%的股權 。這筆交易在當時被看作是強強聯合,有棵樹也借此實現了曲線上市。
二
高擴張背后的脆弱
被天澤信息收購后,有棵樹背負了沉重的業績對賭協議,承諾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實現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于2.1億元、3.25億元、4.25億元。
然而,外部環境的劇變給了它沉重一擊。
2021年,亞馬遜平臺掀起了一場針對中國賣家的“封號潮”,嚴厲打擊“刷單”、“違規測評”等行為。9月,亞馬遜表示,全球打擊行動五個月后,已經永久封禁了 3000 個不同賣家賬戶中的 600 多個中國品牌。
作為高度依賴亞馬遜等第三方平臺的鋪貨型大賣,有棵樹未能幸免。
當年7月,有棵樹發布公告稱, 2021 年度已新增被封或凍結站點數約 340 個,占 2021 年 1 月 至 5 月亞馬遜平臺存在銷售收入的月均站點數的 30%左右,涉嫌凍結的資金約為 1.3 億元。
這場風暴暴露了有棵樹業務模式的脆弱性,即過度依賴平臺流量,自有品牌護城河不深,抗風險能力不足。
從2021年開始,有棵樹的財務狀況急轉直下,陷入了驚人的虧損黑洞,2021年到2023年,分別虧損27.05億元、3.61億元、4.91億元。
持續的巨額虧損導致公司債務高企,現金流枯竭。2024年2月,有棵樹因無力償還債務,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 ,同年9月,長沙中院裁定受理有棵樹的重整申請。最終,通過破產重整,上市公司化解債務危機。
但是,沒想到在重整期間,引入新投資方后,新老股東矛盾持續激化,又給公司帶來了一層陰影。
為了自救,有棵樹在重整計劃中引入了產業投資人——深圳天行云供應鏈與福建縱騰網絡。根據公司公告及重整計劃,兩家產業投資人合計投入的重整投資款為 約3.62億元。外界一度認為,這場注資這是有棵樹起死回生的關鍵節點。
天行云入股后成為第一大股東后,其代表王維與創始人肖四清的原管理層矛盾迅速激化。王維提出改組董事會,但肖四清方指責其未履行業績承諾,雙方關系迅速惡化——互訴、反訴,監管介入,控制權之爭全面公開。
經過數月拉鋸,2025 年 10 月,有棵樹公告新一屆董事會成員全部換血,創始人肖四清及原班人馬正式出局,董事長由天行云代表劉海龍擔任。
對于有棵樹而言,創始團隊的落幕已是定局,新管理層的救贖之路剛剛開啟。
今年上半年,有棵樹營收暴跌至4257.34萬元,同比下滑81.33%。盡管凈利潤扭虧,卻是深度依賴非經常性收益,扣非凈利潤仍虧損近900萬元。
有棵樹雖在重整后勉強維持上市地位,但市值與巔峰時期相比蒸發殆盡。它從跨境電商第一股到如今艱難重組,是一段令人唏噓的歷程,也折射出跨境電商行業的變化。
一方面,從流量思維到品牌思維。依賴平臺流量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建立自有品牌,通過產品創新和優質服務積累用戶心智,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護城河。
另一方面,合規是底線。從亞馬遜封號潮到跨境稅務監管收緊,出海企業再也無法用灰度手段換增長。 未來,在出海業務中,合規經營是企業生存的最低門檻。
有棵樹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時代、資本、野心與失控的復雜樣本,也是整個跨境電商野蠻生長時代結束的縮影。
對于所有出海企業而言,它的興衰是最直觀的警示:資本和流量帶來的短期增長無法替代穩健的治理與合規經營,如果治理和合規不到位,企業可能迅速陷入困境,走向衰落。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作者:相青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