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中產,為何偏愛中國掃地機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竹銘 來源|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
十年前,東南亞家電賣場里的掃地機器人,大多貼著iRobot這類歐美品牌的標簽,很少看到中國品牌。
如今,貨架換了一片天。
市場研究機構GfK最近披露了一組數據:國產掃地機品牌,已經拿下東南亞掃地機市場八成以上的份額。
換句話說,每十個打算購買掃地機的東南亞家庭,有八個最終會選擇來自中國的品牌。
石頭、追覓、小米、科沃斯……這些中國公司在東南亞打出了一片天地。背后不是運氣,而是一場步步為營的攻城略地。
那么,它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一
東南亞
為何成為國產品牌的沃土?
品牌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對時代的精準把握。中國掃地機品牌在東南亞的崛起,首先在于它們捕捉到了市場爆發的前奏。
東南亞家電消費市場,正處在一個從“有”到“好”的轉型升級階段。當冰箱、空調、電視等基礎大家電在東南亞家庭普及之后,像掃地機器人這種能夠顯著提升生活品質的改善型產品,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GfK數據顯示,在2025年的前七個月,東南亞掃地機器人零售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近40%。而其中潛力最大的越南市場,增速更是超過了70%,勢頭極為迅猛。
除了市場時機,客觀的環境因素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東南亞城市居民多以公寓、排屋為主,居住面積適中,地面普遍鋪設瓷磚和木地板。這種相對規整、障礙物較少的家居場景,恰恰是掃地機器人最能發揮其自動化效用的舞臺。相比于歐美家庭常見的地毯環境,硬質平整地面也更有利于掃地機器人的清掃和導航。
更為關鍵的是生活習慣的契合。在泰國、柬埔寨、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人們習慣光腳在室內活動,進入寺廟、家庭甚至部分辦公室和教室時都需要脫鞋。這種文化習慣使得地面清潔成為真正的剛性需求,而非可有可無的改善型消費。
可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產品。這種環境與需求上的適配性,是中國品牌選擇在此深耕的重要原因。
但光有產品和市場還不夠,還需要有消費能力的群體支撐。
近年來,東南亞經濟快速發展。2024年該地區整體經濟增長率達到4.7%,越南、菲律賓等國增速更突破6%,持續的經濟增長催生了規模可觀的年輕中產階層。
根據Statistica的數據,2024年東盟地區中產階級人數接近4億,位居亞太地區第三,僅次于中國和印度。從國別來看,泰國(36.3%)、菲律賓(31.9%)、印度尼西亞(31.6%)以及馬來西亞(29.9%)中產階級家庭占比不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8.7%),也超過了德國(28.9%)和美國(22.3%)等傳統消費強國,展現出區域消費潛力。這些中產階級群體,為掃地機消費提供了有力支撐。

更關鍵的是,根據數據,2024年東盟經濟體的年齡中位數僅為31.6歲,明顯低于歐美及日韓等主要發達國家。這些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軍,尤其是新加坡、印尼以及越南等國家具有較高的占比,年輕人口紅利正加速轉化為消費動能。

預計到2030年東盟本地消費規模有望達到2.9–3.9萬億美元,年均增速介于4.7%–10%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國掃地機品牌進入這片蓬勃的消費市場時,它們并非從零開始教育用戶。華為、小米、大疆等一批中國科技企業先行一步,早已通過手機、無人機等產品,在東南亞消費者心中建立了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基礎。
這種認知,為后來中國掃地機品牌的順利進入提供了助力,降低了市場教育成本。
市場的快速增長,往往伴隨著競爭格局的重塑。Gfk指出,在越南這個關鍵市場,頭部前四位的中國掃地機品牌,共同占據了超過90%的份額。八年前,科沃斯剛進入越南市場時,主要競爭對手還是美國品牌iRobot。而現在,科沃斯某負責人向《第一財經》透露,科沃斯在越南占據了超過40%的市場份額。
放眼全球,IDC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iRobot在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已被中國品牌擠到第五。這一變化頗具象征意義,標志著全球掃地機市場格局的轉變。
中國掃地機品牌在東南亞的入局,離不開市場需求、環境適配與消費基礎三大因素。但發現金礦不等于能挖到金子。面對曾經的巨頭和國內同行,它們到底靠什么拿下這八成市場?
二
國產掃地機的“三重武器”
市場份額的爭奪,從來都是硬仗。中國品牌能在東南亞混戰中殺出,靠的不是單一優勢,而是一套圍繞用戶需求的組合打法。
首先,在最初的市場切入階段,中國品牌憑借的是價格優勢。
最典型的對手便是曾經的全球掃地機霸主iRobot。它的Roomba系列在東南亞定價普遍在500美元以上,品牌溢價較高。而功能相近的石頭、科沃斯中高端機型,則將價格定在300–450美元區間,形成了價格差距。
當時,東南亞市場呈現出一種“高低斷層”的尷尬局面:一邊是iRobot等歐美傳統老玩家,雖有品牌光環,但價格高企,讓普通家庭望而卻步;另一邊是本地品牌,價格或許親民,但核心技術乏力,產品體驗不佳。這個市場空檔,被中國品牌捕捉并切入。
然而,價格優勢只能打開市場的大門,要真正贏得用戶還要滿足他們特殊的需求。中國品牌進行了本土化創新,這是它們站穩腳跟的關鍵。
iRobot長期聚焦于掃地功能,在拖地模塊上的推進緩慢,而東南亞家庭由于光腳進屋的習慣,對地面清潔尤其是拖地功能有著遠超其他地區的剛性需求。中國品牌便抓住這一核心痛點,研發并推廣掃拖一體、自動洗拖布的機型,精準滿足了當地用戶需求。
產品對路之后,能否有效觸達用戶就成為關鍵。線下渠道的深度布局,是中國品牌拿下市場的關鍵,也是與海外品牌拉開差距的重要一環。
東南亞市場有著強烈的線下為王屬性,消費者更相信親眼所見、親手觸摸的感受。GfK數據顯示,今年1–7月,東南亞掃地機線下渠道的零售額占比已達到28%,并且還在持續提升。
“這里(越南)的消費習慣是人們希望在離家近的地方購物,步行或開車就能快速到達。”科沃斯東南亞區某負責人對媒體表示。
與中國成熟的電商生態和物流體系不同,越南消費者在購買大件商品,尤其是需要服務和指導的家電時,仍然相當信任實體店。
據介紹,越南一些社區專賣店很多都是家族式經營,通常被稱為“夫妻店”。廠商通過總代理賦能這些小店的售后能力,提供配件和維修培訓,將其打造成深植于當地社區的品牌觸點和服務站。
針對這一市場特性,中國掃地機品牌在東南亞線下渠道的布局上花費了很多功夫。
科沃斯在越南采用了“單國單代理”模式,與本地有實力的代理商深度綁定,鋪設了超過1000個銷售網點。僅在胡志明市,就有數十家六七十平方的專賣小店,算上商場專柜和各類銷售點,則有兩三百家。
這些深入社區的小店,不僅是銷售點,也是體驗中心、教學課堂和售后前臺,能夠解決用戶首次使用的疑慮,建立了堅實的品牌信任。
據上述科沃斯某東南亞負責人表示,科沃斯在越南約70%的銷售額來自線下渠道。
追覓今年7月也在胡志明市舉辦新品發布會,推進線下體驗店的建設,強化地面渠道的覆蓋。
反觀iRobot等品牌,則更依賴傳統的家電賣場和線上渠道,在觸達用戶的“最后一公里”上,顯得力道不足、反應遲緩。
然而,跑馬圈地的時代終會過去。當市場格局趨于穩定之后,路又該怎么走?
三
機遇在于高端化
挑戰在于本地化
坐在八成的江山上,中國品牌迎來新階段。
此時的增長,不能再靠過去的經驗,而要在高端化機遇與深度本地化挑戰之間,找到新平衡。
最明確的機遇,是高端化。這不僅是提升利潤的路徑,更是品牌價值的試金石。
GfK數據顯示,今年1–7月,東南亞掃地機市場均價同比上漲40%。
推動這輪漲價的核心,一是“全智能化基站”的普及。自動集塵、自動洗拖布、自動烘干……這些功能把用戶從維護機器的雜務中解放出來,解決真痛點。功能齊全的基站產品逐步取代低價獨立機型,推高均價。二是當地消費水平提升,消費者愿意為更好體驗付費。
在高端化的趨勢下,科沃斯在越南推出的X11系列,國內售價約5000–6000元人民幣,越南首發價則為6000–7000元。石頭科技則持續加碼研發,其導航避障算法成為支撐溢價的技術基石。
這條路,是中國品牌從性價比走向高端化的必經之路。
然而,與機遇并存的,是更深層的挑戰:本地化。這不再是簡單賣貨,而是要把企業的根,扎進東南亞的土壤。
首要挑戰是供應鏈本地化。
將組裝、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已從可選項變成必選項。這既能規避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風險,也能縮短供應鏈,更快響應市場需求。石頭科技已在越南建立代工廠,以應對潛在的地緣風險。
未來,誰能在東南亞構建穩定、高效的供應鏈,誰就掌握成本主動權和交付穩定性。
比供應鏈更復雜、更漫長的,是組織本地化。
隨著工廠和渠道向海外擴張,管理半徑不斷擴大,將帶來新挑戰。在東南亞,中國品牌需要學習如何管理本地代理商、零售商和服務團隊;在工廠,他們必須應對不同的勞工文化和管理體系。這不再是派幾個銷售總監就能解決的事,而是需要在組織架構、人才培養和流程管理上系統升級。
掃地機競爭已進入下半場,能否抓住高端化的機遇,決定品牌能飛多高;能否完成深度本地化的挑戰,決定品牌能走多遠。這場從產品出海到品牌扎根的跨越,才是對中國掃地機品牌真正的終極考驗。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作者:竹銘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