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為何是AI時代的石油?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苗正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銅是人類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公元前8000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銅制作工具和裝飾品。
現如今,這個古老的金屬因為AI的發展而再次被人們關注。高盛在其研究報告《AI與國防將電網置于能源安全中心》里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銅將成為AI時代的石油。
這非常“違和”,因為當人們談論AI的崛起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算法和模型,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計算結果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依靠電力和硬件設備。ChatGPT日處理2億次請求需消耗超過50萬千瓦時電力,相當于1.7萬戶美國家庭的日用電量。
而支撐這一切的,正是這個來自于蠻荒時代的金屬。
每個高端GPU芯片都需要大量銅材料用于導熱和電路連接,這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是決定芯片性能的關鍵因素。
就拿現在整個AI界最火的H100來說,每個GPU里面有3273顆錫球,每顆錫球對應至少1-2條銅導線,而且其核心芯片連接部分還需數千根基礎導線。這里面斷掉任何一根銅導線都可能導致這個GPU停止運行。
當芯片功耗從幾十瓦飆升到上千瓦,傳統的散熱方案已經徹底失效,只能依靠銅材料將熱量傳導至設備外部。
英偉達H100芯片的熱設計功耗已達700W,而英偉達最新的GB300服務器單機柜功率密度最高可達130kW,和一臺中小型柴油發電機差不多。要帶走這些熱量,必須依靠大量的銅制散熱組件。
一
GPU制造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銅需求大戶是數據中心的電網基礎設施。
數據中心的銅消耗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根據施耐德電氣的測算,1GW數據中心用銅量約6.58萬噸,2023年全球數據中心裝機規模為7.1GW,總用銅量達46.7萬噸,占全球銅消費量的1.7%,預計到2026年將增長至71萬噸。
但這僅僅是數據中心建設設備的用銅量,支撐算力運行的電網設施同樣存在巨大的用銅需求,到2026年電網設施用銅量將達62.4萬噸。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英偉達推出的GB200超級芯片使用銅纜連接方案,其機柜內部使用的電纜長度累計接近2英里。如果按照H100在2024年的出貨量來參考,GB200也出貨35萬到40萬臺,那么它所需要的銅足足能達到3萬噸。
在高盛的報告中寫到: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預計激增160%,這意味著現有的電網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升級改造。
歐洲電網平均運行年限已達50年,北美電網超過40年,這些老化的電網不僅傳輸效率低下,難以承載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在美國13個區域電力市場中,2024年夏季已有9個出現電力臨界緊張狀況,到2030年,幾乎所有市場都將因為導電材料,面臨用電短缺。
2024年,歐盟電網銅消費量約75萬噸每年,北美約40萬噸每年,中國約570萬噸每年。瑞銀預測,2024到2030年歐盟與北美電網銅消費年均增長3%,累計增量約25萬噸。
電網升級為什么離不開銅?答案在于銅獨特的物理特性。銅的導電效率是鋁的1.6倍,電阻率極低,使用壽命可達30至50年,為鋁制品的兩倍以上。
在電力傳輸方面,銅的優勢是不可替代的。高盛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網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將貢獻60%的銅需求增長,這一增量相當于當前全球銅消費總量與美國年消費量之和。
高盛預計,銅價將在2027年達到每噸10750美元。國證有色金屬行業指數強勢上漲2.21%,有色ETF基金上漲2.41%,其中銅含量占比28.66%,市場已經開始反映這一趨勢。
銅礦開采和精煉產能增長是非常有限的,過去十年全球銅礦產量復合平均增長率約2.1%。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在2025年10月下調了增長預期,2025年全球銅礦產量預計僅增長1.4%。
惠譽旗下BMI預測,未來十年全球銅礦產量年均增速,遠低于新能源、AI 等領域催生的銅需求增長。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優質銅礦資源減少,以智利礦山為例,銅采掘的平均品位從2010年的1.6%降至2024年的 1.1%。
那么銅的價格上漲幾乎成為必然。
二
然而,銅價的上漲也在催生新的機遇。鋁作為銅的重要替代品,正在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雖然鋁的導電性能不如銅,但在某些應用場景中,鋁的成本優勢和重量優勢使其成為更好的選擇。
在GPU散熱領域,鋁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GPU散熱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用于和空氣進行熱交換的薄片幾乎都是鋁制的,它們的目的是在有限的體積內提供最大的散熱表面積。而且GPU的外部結構支架或護罩通常由鋁或鎂鋁合金制成,這是為了在保證強度的同時,盡可能減輕重量。
仍以英偉達H100為例,其散熱器上的鋁制鰭片陣列體積龐大,總重量估計在300克到700克之間。
數據中心服務器的散熱系統同樣大量使用鋁材。按照一個機柜配置80個GPU計算,如果全部采用銅制散熱器,散熱系統總重量將達到64-96公斤。而采用鋁制散熱器后,總重量僅為24-36公斤,減重40-60公斤。
不僅降低了機柜結構的承重壓力,還能在相同承重條件下部署更多服務器,提升數據中心的算力密度。更重要的是,鋁制散熱器的成本僅為銅制散熱器的40%-50%,在大規模部署時能夠節省數百萬元的投資。
在電力傳輸方面,鋁纜的應用也在快速增長。鋁纜廣泛用于建筑物級別的大電流主干電力輸送,例如從變電站到數據中心大樓,以及大樓內垂直和水平的主干電纜槽中的電纜。
雖然輸送相同電力時鋁纜需要比銅纜更粗的線徑,但鋁合金電纜的綜合成本比銅電纜低約20%,且重量只有銅的三分之一左。對于長距離、固定鋪設的場景,鋁纜的優勢更加明顯。
瑞銀對此也持樂觀態度,對今明兩年的鋁價預測分別上調5%和2%。
全球鋁產量持續增長,從2018年的6416.6萬噸增長至2023年的7058.1萬噸,年復合增速約1.9%。2024年全球電解鋁產量預計達到7225萬噸,較2023年增長2.17%。
中國是全球鋁產量第一大國。截至2024年底,中國累計原鋁產量約5.504億噸,占全球累計產量的31.47%。2024年中國原鋁產量約4400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占世界當年鋁總產量的60.12%。
可是自2017年以來,中國啟動電解鋁行業供給側改革,清理整頓違法違規產能,并設定了4500萬噸的合規產能上限。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國電解鋁建成產能已達4502萬噸,運行產能約4394萬噸,產能利用率高達97.74%,意味著中國電解鋁產能幾乎已無增長空間,未來產量增長只能依靠開工率的微幅提升來實現。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鋁產能正在加速擴張。2024年1-10月,海外電解鋁產量達2482萬噸,同比增長1.4%。隨著此前關停產能的復產以及新建項目的投產,預計2025年海外電解鋁產量增速將加快。
從產量占比來看,截至2024年10月,中國電解鋁產量占全球產量的約60%,而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和除中國外的其他亞洲國家產量占比分別為8.6%和6.6%。
雖然2025年全球鋁市雖然維持小幅過剩,但到2026年,這一格局將徹底反轉。美國銀行,鋁產業將會出現約29.2萬噸的供應缺口,而鋁價有望在2026年四季度攀升至每噸3000美元。
三
不過銅和鋁只是這場AI革命的序幕,真正的大市場在于冷卻和水。數據中心不只是用電大戶,同時也是產熱大戶。
隨著AI芯片功耗的持續攀升,傳統的風冷散熱方案已經走到了物理極限。風冷散熱的上限一般為10kW到15kW每機柜,個別系統能做到20kW。但是面對現在這些GPU,再強風冷系統也就那么回事。
功率密度的限制使得風冷無法滿足高功耗芯片的散熱需求,巨大的能耗問題導致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能量使用效率)值居高不下,大量的風扇和風道還占用了寶貴的空間。
更嚴重的是,隨著AI芯片功耗的進一步攀升,進一步加劇了眼前的困境。
液冷技術的優勢是壓倒性的。水的導熱系數約0.6W/(m?K),而空氣約0.024W/(m?K),也就是說,水的熱導率是空氣的25倍。
再看單位體積吸熱能力,水的比熱容是4.2kJ/(kg?K),空氣的比熱容是1.005kJ/(kg?K),水的比熱容是空氣的4.18倍,密度是空氣的833倍。兩者乘積約為3500倍。實際工程中,因冷卻液流動效率更高,單位體積散熱能力還會進一步提升。
液冷可大幅降低數據中心能耗20%到30%以上,將PUE降低至1.2以下,甚至在浸沒式液冷方案中可以達到1.05。同時,液冷系統占空間更小,機房空間利用率可提升30%,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市尤其重要。
市場對液冷技術的需求正在爆發式增長。2025年全球液冷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預計達28.4億美元,同比增長44.9%,到2032年有望突破211.4億美元,復合增長率33.2%。
目前主流的液冷技術包括冷板式、浸沒式和噴淋式三大類。其中,冷板式液冷因改造成本低、兼容性強,占據當前液冷市場的主導地位。冷板式液冷通過液體與服務器發熱部件間接接觸的方式進行散熱,將PUE控制在1.25以下。
就連英偉達也都在探索水冷板技術,他們正在推動一種叫做微通道水冷板(MLCP)的液冷方案。
因為要使用一種專用的冷卻液,所以MLCP的單價大約是現有散熱方案的3到5倍。但是單塊MLCP可穩定應對2kW以上功耗,熱流密度最高達800W/cm²,是熱管技術的4倍左右。
因此,冷卻液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預測,全球冷卻液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約28億美元增長到2032年的21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33.2%。
另一方面,受歐盟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限制法規的影響,環保型冷卻液正在快速崛起,這種生物基和碳氫化合物制成的冷卻液,市場份額預計將以18.4%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液冷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代表著整個產業鏈的重構。
這些增長不是概念,不是炒作,而是實實在在的物理需求。算力的增長必然帶來電力消耗的增長,電力消耗的增長必然帶來銅的需求,散熱需求的增長必然帶來鋁和冷卻液的需求。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苗正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