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11年,雷軍如何在海外再造小米
作者|相青 來源|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
自2014年出海,今年已經是小米出海的第11年。
2025年二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市場份額為14.7%,連續20個季度排名全球前三,連續8個季度同比增長。其中,東南亞市場小米手機份額奪得第一、歐洲份額排名第二、拉美和中東排名第二;非洲排名第三、份額創歷史新高;在60個市場排名前三,在69個市場排名前五。
在東南亞、歐洲、拉美、中東、非洲取得階段性成果后,日本和韓國成為小米出海發力的又一方向。今年以來,小米先后在日本、韓國開設小米之家,通過線下零售和服務網絡,對打蘋果、三星、索尼等手機品牌。
如今,小米出海已不僅僅是手機的故事。
小米方面表示,2025年成為小米大家電和新零售出海元年,2027年計劃汽車出海。小米計劃5年內建設1萬家海外小米之家,讓新零售成為小米通向全球用戶的“高速公路”,更好地服務于品牌高端化和“人車家全生態”的全球化。
通過產品生態和零售網絡的聯動,小米正逐步為海外用戶提供完整的科技生活服務閉環,小米能實現從“性價比之王”向全球科技生活品牌的轉型嗎?
一
發力日韓市場
日本市場曾被稱為“中國手機的墳場”,但小米卻在這里趕上了三星和索尼。
今年3月22日,小米之家在東京埼玉市“永旺夢樂城浦和美園”開業,這是小米在日本的第一家實體零售店。小米宣布,到年底,在東京都內開設5-10家小米之家。加速布局線下門店,是小米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擴張的重要一步。
長期以來,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占據一半份額,三星、索尼、夏普、谷歌等廠商瓜分剩余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在 2023 年之前,小米在日本的市場份額甚至未被單獨統計,估計不足 1%。但2024年,小米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按銷量計算)達到 6%,與三星(6%)和索尼(6%)并列。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智能手機廠商的份額都在下降的情況下,小米卻逆勢增長。具體來說,蘋果的份額從 53% 下滑到 49%,谷歌從 9% 降至 8%,三星從 7% 降至 6%,索尼從 8% 降至 6%,小米則從1%增長到6%。

小米的快速增長被解讀為經濟下行下“性價比產品”受歡迎的結果。
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日本消費者對價格合理的智能手機偏好,推動了小米的增長。”
韓國則是小米今年重點發力的另外一個新市場。
今年1月,小米成立韓國子公司(Xiaomi Korea),并宣告將從手機、電視、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吸塵器等多個品類同時進入市場。
6月,小米韓國在首爾汝矣島 IFC 購物中心開設其在韓國的第一家線下門店,此后9月小米又宣布將在韓國開設兩家門店。
但是,打入韓國市場比日本市場更難。
在韓國,三星占據了智能手機銷量的約 80%,而蘋果占據了 19%,留給其他品牌的空間很小,近年來沒有任何廠商的份額能突破 3%。
韓國人對三星和 LG 的忠誠度極高,而電信運營商與本土廠商的緊密綁定,更讓海外品牌難以進入。
韓國中央大學一位傳播學教授分析說:“日本市場以自給自足為主,各廠商之間可以充分競爭,而且產品可以通過線上渠道以低價購買,無需通過線下代理點。正因如此,強化線上銷售戰略的小米才能在日本迅速崛起。但是,在韓國,電信公司與廠商的緊密聯系,導致市場結構高度封閉。”
此外,小米產品與三星中端機之間的價格差距有限,在一個消費者愿意為本土品牌支付溢價的市場中,這可能進一步削弱小米的競爭力。也因此,與此前小米出海從線上起步不同,小米選擇在韓國通過線下門店和服務網絡來突破信任門檻,強調售后保障,試圖改變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偏好的習慣。
二
性價比起步,征戰東南亞和印度
小米出海始于2014年。
彼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在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后,增速放緩。同時,國內品牌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為了尋求新的增長極,小米將目光投向了海外。當時,小米聘請了前谷歌的產品管理副總裁和安卓產品發言人安卓雨果·巴拉(Hugo Barra)擔任副總裁。
小米出海的第一站是印度。
通過與當地最大電商Flipkart合作,小米舉辦了一系列限量預售活動,將閃購策略成功復制到印度市場。在 Flipkart 上,40000 部紅米 1S在手機在 4.2 秒內全部售罄。

為了打破國外成品手機的關稅限制,2015年8月,小米與富士康合作在印度建立手機生產線,開啟印度本土生產。
進入印度市場以來,三星是小米的最大競爭對手,但最終一直在印度市場位居榜首三星被小米搶走了老大哥的位置。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擊敗三星,位居印度市場第一。
但是后來由于監管壓力,小米在印度市場的表現持續下滑。2022年1月,印度財政部以小米偷稅漏稅為由,罰款5.6億元;同年4月,印度當局以莫須有罪名凍結并沒收小米48億元資金。
在印度的遭遇,迫使小米加速了多元化出海戰略。東南亞是小米出海另一個重點運營的市場。
2014 年,小米宣布與新加坡電信有限公司等達成相關合作協議進行分銷,小米 3 以及紅米等 3 月起相繼開始在新加坡市場開售。同年 5 至 9 月,小米先后進入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市場。
在東南亞市場,小米依然頻繁舉辦閃購活動。而印尼人之所以對小米感興趣,原因之一是小米手機價格實惠,幾乎人人都買得起小米手機。
“與OPPO和vivo以加強營銷活動為策略不同,小米專注于在規格和價格方面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智能手機,以此吸引消費者。”IDC分析師曾如此評價小米。
同樣,小米進入東南亞市場3年后也開始在當地開設工廠。2017年2月,小米宣布在印尼本土生產手機,與印尼當地企業合作建廠。當時小米表示,從2017年起,小米在印尼銷售的手機產品將實現100%本土化。
彼時,東南亞手機市場迎來變革。三星在東南亞的領先地位受到沖擊,市場份額由2015年的 42.1%下降至2017年的28.1%。小米、OPPO、vivo則加快發展速度,其中,小米和OPPO在 2017年的市場份額相比2015年分別擴大4.1 倍和2.3倍。
根據Canalys的報告,小米在2021年的第二季度,依靠600萬部的出貨量,占據了東南亞22%的市場份額,首次成為東南亞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一的廠商。
但是隨后幾年,小米面臨三星、OV的激烈競爭,realme借助OPPO的線下門店資源,配以更具性價比的產品攻勢,搶奪小米的市場。
直到今年,小米才再次站上巔峰。
根據 Canalys 的最新研究, 2025 年第二季度東南亞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 1% 至 2500 萬臺。小米自 2021 年第二季度以來首次重奪榜首,出貨量 470 萬臺,占據 19% 的市場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 8%。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OPPO 的出貨量下滑了近 20%,在競爭激烈的入門級市場中失去了陣地。vivo 也面臨困境,總體下滑了 21%。

三
全球高端化之戰
小米以性價比贏得巨大出貨量的同時,也固化了其物美價廉的品牌形象,成為其向高端市場滲透的主要障礙。高端化成為小米亟需突破的方向。
最早在2016年,小米推出MIX、Note系列,探索更高定位,并在推出的MIX系列首次推出無邊框設計,開啟了在品牌形象方面的突破。
歐洲成為小米在海外做高端化的重要市場之一。
2017 年,小米以西班牙為切入點正式進軍歐洲市場,并逐步拓展至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多國。與進入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時不同,小米在歐洲初期就采取了高性價比與高端化產品并行的模式,如當時發售小米MIX 2旗艦手機,售價499歐元,而 Redmi 系列的入門/低端機型在 100-200 歐元。
2021年推出的小米 Mi 11 Ultra 是小米首次在歐洲市場推出的高端旗艦機型,起售價為 1199歐元,與當時的三星和 iPhone 定價相當,標志著小米正式對標三星和蘋果的戰略開始。
彼時,小米是如何在歐洲做高端化的?
一是線下開小米之家。2019 年,小米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開設小米之家,與LV做鄰居,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線下門店。與以往依賴促銷和電商渠道為主的模式不同,小米當時在歐洲更注重體驗店和線下售后服務,以提升在當地的品牌存在感和用戶信任度。
二是與運營商合作。在歐洲,運營商渠道是手機銷售的主流,尤其是高端旗艦機。在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市場,小米與 Vodafone、Orange、Telefonica 等運營商合作,將旗艦機型納入他們的合約機銷售體系,和蘋果、三星站在同一貨架。
三是提高產品力。比如,小米通過與德國相機品牌徠卡(Leica)合作,大幅提升了手機的影像能力。徠卡在攝影界的聲譽,為小米的高端機型帶來了強大的品牌背書,使其在影像方面有了與蘋果、三星對打的資本。
今年,小米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了全球發布會,將此前在國內發布的產品悉數帶去全球市場。其中小米15 Ultra在歐洲起售價1499歐元,超過蘋果最貴的機型iPhone 16 Pro Max(歐洲市場起售價為1479歐元)。
小米集團合伙人、集團總裁盧偉冰更是在發布會上表示:“推動我們在高端市場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小米的高端化戰略,并不只是推出一款更貴的旗艦機,而是重塑渠道、產品和品牌。
渠道方面,小米之家正成為小米高端化的門面擔當。它不再僅僅是銷售與售后中心,更是沉浸式體驗和品牌形象的窗口。無論是巴黎、東京、首爾還是其他地方,小米都逐漸將門店打造為用戶體驗中心,讓消費者感知到手機、家居之間的生態聯動。
產品方面,小米正在構建“人車家生態”。盧偉冰說,2025年到2029年要在海外建立1萬家小米之家。如果是1萬家小米之家,就相當于建立了通往全球的高速公路,未來不論什么產品都可以在這基礎上賣。
未來,手機依舊是流量入口,但小米還將在海外正式推出大型家用電器,并會在未來幾年內將小米汽車銷往全球市場。通過手機、汽車、AIoT業務全面加速出海,小米正試圖為海外用戶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活方式閉環。
對于長期依靠高性價比贏得市場的小米而言,這也是其嘗試突破“性價比”固有認知、向高端化邁進的重要一步。如果順利推進,小米有望依托生態體系提升用戶黏性,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并逐步完成向面向生活方式的全球科技品牌的轉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作者:相青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