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機器人,不只是噱頭
作者|城北徐公 來源|格隆
作者 | 城北徐公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傳說中,史上第一個機械生命名叫塔羅斯,是古希臘的火神、鍛造與雕刻之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青銅巨人。
塔羅斯是克里特島的守護者,可以自動巡邏、能攻擊入侵者。
它的動力源于青銅血管里流動的神圣液體“伊克爾”,神的血。
……
赫菲斯托斯的作品遠不止此。他還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神奇裝備、自動開合的門、乃至自動干活的金屬女仆……
其中最知名的,是潘多拉。
作為對普羅米修斯造人和盜取神火的懲罰,他用黏土和水創造了世上第一個女人潘多拉,給人間帶來災難。
……
自最古老的時代起,人(神)造人的武力與女性化,就是永恒的話題。
2029年,人工智能型機器人公司克洛諾斯,在黑市進口了一款“女性”機器人,艾麗莎。
艾麗莎來自一家中國科技公司,專門用于解決嚴重的性別不平衡問題。
“她”擁有近似于人的高級情感,甚至擁有自我意識。
兩名看管人員被艾麗莎的美貌吸引,想要做一些少兒不宜的事情。
出于“保護”自身,其中一人被殺死。
機器人居然殺人,這還了得?
于是,一系列關于機器人的驚心動魄、山盟海誓、喪心病狂的跌宕起伏劇情,開始了。
……
以上,來自2019年奈飛出品的俄羅斯科幻劇《超凡女仆》,豆瓣評分7.3。
其中很多劇情,雖然荒誕不稽。
但時至今日,也很難有人真的敢拍胸脯保證,類似的事情一定不會發生。
01
真真假假
“全球首個孕育機器人,預計將在一年內面世,定價不超過10萬元。”
最近,國內某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在采訪中稱,正在研發一款模擬子宮環境、能生娃的機器人,提供懷孕到分娩一條龍服務……
這毫無疑問是今年國內科技圈最野的忽悠事件。
至少,許多大爺大媽肯定是被忽悠到了,在家族群瘋狂@:你小子再不找對象,等機器人能生娃就沒你啥事了!
……
在你小子找到對象之前,這種事當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生育機器人的核心是體外人造子宮,通過模擬母體環境保證胚胎發育。
目前主流的人造子宮方案采用類似“生物袋” 的柔性容器,內部填充人工羊水,維持 37℃恒溫及 pH 值穩定。
人工胎盤則用中空纖維膜實現氣體交換,效率只有自然的60%。
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胎兒的血氧飽和度、心率等指標,實時調整營養供給。
……
以上這些,差不多就是目前所能做到的極限了。
在醫學領域,如今最尖端的技術可能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先進。
人工羊水雖然能保證緩沖力和滲透壓,但人工無法造出母體特有的抗菌肽、干細胞等成分。
正常胎兒能通過胎盤獲得igG抗體,以此建立免疫系統。同時,母體內的皮質醇、雌激素等波動,都對胎兒的器官發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少在目前,這些都無法人工實現。
現有的技術,最多支持22-24周的胚胎發育。
比如,美國FDA批準的EXTEND系統,已在羊胎實驗中實現 4 周體外發育,最終目標是將人類早產兒存活極限從23周提前至20周。
也就是說,目前人造子宮真正的用途,其實還是輔助生殖。
現在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全世界的大齡產婦和多次墮胎的女性太多,導致早產兒越來越多。
需要通過人造子宮環境,來為新生兒重癥監護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
也就是說,所謂人造子宮,并非完全是噱頭,確實有實際的市場需求,而且很大。

總而言之,目前以及中短期的未來,人們想象中的那種人造子宮,確實沒有實現的可能。
即便能實現,也基本不可能真的解決生育率過低的問題。
因為最根源的問題,并不是現代人生不出來小孩,而是撫養成本太高。
就算不考慮這些……
除了營養,孕期最重要的是穩。
但機器人是運動的,很難保證平衡,對胎兒來說非常不安全。
所以,就算未來的某一天,真正的人造子宮真的問世,為什么一定要安裝在機器人上?
這個問題,正如機器人為什么要執著于人形一樣經典。
二
執著的理由
關于機器人的外形是否一定要和人類一樣,質疑聲從未停過。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多余的研究。
人類的獨特,在于想象力出眾和團隊分工協作。
但從身體構造來看,我們的生存能力并不強,既不耐寒也不耐熱,一到夜晚就成了瞎子。
運動能力更是差勁,肌肉必須后天鍛煉,不像動物一樣天生就有,負重不如馬、跑得沒貓狗快、不會飛、不擅長游泳、跳得也不高。
一個并不完美的構造,為什么要將之作為范本?
科技大佬們為什么還要燒大錢、花大力氣去研發人形機器人?
只能說,如果是工業用機器人,你想做成什么形狀都可以。
但想賺消費者的錢,想要更大規模的商業化,確實只能做成人形。
首先,最淺顯的一方面:
人類形態更容易喚起投資者、消費者和網民的認同感,更容易圈錢。
比如,對馬斯克而言,至少在未來幾年,他的擎天柱最終就算不能商業化,但要能將這些宣傳噱頭與自己捆綁在一起,就是成功的。
在商言商,這是科技大佬們必然有的想法。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更深的一方面:追求普適性。
真正成功的商品,必須是每個人都能使用的,而不是少數人的專屬。
而人類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建筑與工具,都是為了方便人的使用而設計的。
比如,成年人的平均身高170cm、體重70kg,那么汽車、房門、桌椅、走道等私人的、非私人的任何物品、設施,99%都必須是以此為標準生產建造。
所以,如果要造一臺通用機器人,理論上只有人形最合適。
凡是人類能用的工具,它都能夠直接使用。
不需要為機器人專門再設計另外一套標準、工具和環境。

目前,全球各國對生育率的焦慮,本質上就是勞動力的短缺。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業,而不只是制造業。
根據預測,全球勞動力數量最遲將于2030年達到峰值。
屆時,預計將產生8520個崗位缺口,導致8.45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日本+德國GDP之和。
我們普通人往往擔心,機器人會不會搶走自己的范圍。
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更大的威脅不是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力,而是智能機器人能否及時到來。
而如果將這些機器人投放進各行各業,它們最好是具備一定的普適性,不論服務生、收銀員還是教師、司機、掃大街的等等等等,都能直接上手。
而不是每一個行業都專門設計一款特定的機器人。
就像科幻電影和小說中描述的那樣。
這不僅僅只是幻想,而是基于實用性和普適性考慮的。
想象一下。
假如未來某一天,你的家庭真的需要機器人來代孕。
你是選擇只有人造子宮功能、固定不動的,還是選擇技能做家務、又能當保安、還能生孩子的那一款?
如果你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一定選擇前者。
但如果你只是個普通人,一定選擇后者。
簡單來說,前者是高端產品,是定制的奢侈品,后者是大眾商品。
而這個世界,普通人畢竟是大多數。
03
尾聲
說起機器人代孕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讓人想到繁衍這個詞。
2016年,日本軟銀做了一個實驗,讓pepper機器人自己學會日本一個名叫劍玉的小游戲。
這個游戲,普通人類大概5-10次就能掌握技巧。
但pepper嘗試了100次,都沒有成功。直到第101次,才第一次成功。
夸張的事情發生了,從102次往后無數次,它再也沒有失敗過,成功率100%。
而在它掌握技巧的一瞬間,其余的所有pepper,成功率也都變成了100%。
……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從中國購買了一批機械狗,最開始只能在平面行走,很容易摔倒且爬不起來。
日本團隊嘗試訓練它們。怎么做呢?
把機械狗的程序在計算機中復制4096份,在虛擬的復雜地形中適應各種環境。
優勝劣汰,選出表現最好的,再復制四千份,再去適應。
如此循環往復,機械狗在計算機中演化了兩萬代。
總共用時5小時,一直能輕松應對各種復雜地形的機械狗誕生了。
而人如果按照20年一代,繁衍兩萬代需要40萬年,所耗費的時間是機械狗的7億倍。
馬斯克曾發表過一個想法:人誕生的最終目的,可能只是為了創造智能機器人。
就好像,我們只是這個世界的啟動程序,后者才是主體。
面對超出想象的差距,即便它們只是人的造物,沒有敵意、沒有意識,人不可避免會產生恐懼。
我們擁有一種奇特的情感——自尊心。
當人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如人工智能后,就會產生一種劣等感。
盡管對方只是自己的工具。
劣等感,人已經幾千年不曾有過了。(全文完)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隆,作者:城北徐公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