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頻頻,小紅書電商怎么了?
作者|張琳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作為小紅書的資深用戶,95后女孩林媛發現小紅書底部菜單從“熱門”變成了“市集”。進入頁面后,林媛看到頁面上部聚合市集直播、買手櫥窗、新品首發等交易頻道,下部則是不同形式的商品展示。
小紅書App正在開啟新一輪產品內測,林媛正是被內測到的用戶之一。對于任何平臺而言,一級入口的調整絕非單純的界面優化,而是其階段性戰略重心與核心業務優先級的直接“信號釋放”。
這也意味著,小紅書為分散在社區中的電商內容做了聚合,構建獨立交易場域。
從內測形態看,“市集”的內核是標準的商城頁。但差異化在于,它保留了小紅書首頁標志性的雙列流設計,商品以場景化筆記、帶貨直播等形式呈現,延續了社區“逛”的體驗,與傳統貨架電商的功能性展示形成區隔。
這一調整直指平臺供需兩端的核心訴求。用戶側,小紅書一邊優化日活中近4000萬“求鏈接”用戶的購物體驗,另一邊為商家找到了一個承載完整閉環交易內容的專屬空間,提供了觸達精準意向用戶的新流量入口,同時降低非內容型商家的準入門檻。

此前小紅書的電商發展長期保持“克制”。今年5月開放外鏈引發外界對其“放棄電商”的質疑,但顯然并不如此。
就在半個月前,小紅書內部宣布了一項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大商業板塊”,由 COO 柯南統籌廣告與交易業務的組織調整。
從組織調整和此次產品升級不難看出,小紅書對電商的投入并未有減少的趨勢。
小紅書手握3.5億月活用戶,在過去兩三年的電商業務嘗試中,社區與電商的深度協同逐漸在形成。但對比抖音、快手規模仍然不算大。
目前看來,小紅書特色的“市集”能發展到何樣的程度并不明晰,但在電商世界中,小紅書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樣本。市集本質上是做“非貨架”的生意,這仍然是沒人走過的路。
一
從界面調整到體驗設計,小紅書正用“市集”這一載體,重新定義其電商場景的呈現形態。

在字母榜體驗到的內測版本中,“市集”取代了“熱門”,占據了底部欄目一級入口的位置。
進入“市集”后,能看到頁面上部設置了市集直播、買手櫥窗、新品首發等頻道,而頁面下方則展示商品筆記,同時包括了購物車和訂單等功能,形成一個完整包含各類電商功能入口和內容的聚合頁。
各類場景都直接指向交易,但也融合了社區的內容感。市集界面下方延續雙列流形式,涵蓋商品筆記(內容中帶購買鏈接的筆記)、商品鏈接、帶貨直播等多種內容,十分接近用戶在小紅書首頁(社區)的逛感,至此,小紅書就有了專門可供邊逛邊買的購物入口。

對比來看,傳統電商平臺的商品頁面展示,側重于交代品牌、規則、顏色、用途、價格,而小紅書市集內的商品筆記則往往以描述產品的使用場景、使用體驗開頭,不只是產品最底層的功能價值或者參數,而是結合在生活和場景中。
從體驗上來看,“市集” 的雙列流設計是對小紅書用戶習慣適配。用戶在 “市集” 中瀏覽商品的操作邏輯,與在首頁刷社區筆記完全一致,無需重新適應界面交互;而商品內容化的呈現方式,也讓“逛”與“買”的切換更自然,這與貨架電商強調“搜索-比價-下單”的路徑形成差異。
對于小紅書做市集,小紅書商家芮雨并不覺得意外,“小紅書電商一直有一種獨特的市集感和人情味,用戶更像是在逛一個個有趣的、有溫度的小店。”
作為小紅書的資深用戶,2022 年創立植物染品牌“雨中生”后,芮雨把生意搬上了小紅書,“這里的氛圍特別契合我的品牌,產品的故事可以細細說,小紅書的用戶也愿意為有溫度的東西買單。”芮雨介紹,不少爆款產品,都是從和用戶的互動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她也成為了第一批加入市集的商家,“全新的流量入口,明確有購買意向的用戶,更容易成交。”
二
一直以來,小紅書在電商的推進上都較為“克制”,擔心在交易上發力會破壞原有的社區生態和內容用戶的使用習慣。
但事實上,小紅書擁有一批購物心智較強、且具備購買能力的用戶,對于任何電商平臺或者想要做電商的平臺而言,這都是稀缺資源。
小紅書平臺最初的定位就是分享生活的種草平臺,這讓小紅書用戶天然具備付費心智。柯南提及,小紅書評論區里最常見的回復就是“求鏈接”和“求購買”,日活用戶里,有求購意圖的用戶數有近4000萬人。
用戶需求指向哪,平臺策略就要打到哪。這些有購物需求的用戶需要更好的場景和體驗。
在改版前的小紅書上,用戶如果想要查看店鋪更多商品,往往需要先進入小紅書用戶主頁后,才可瀏覽店鋪及商品界面。但在“市集”界面中,用戶可一鍵跳轉至商品卡界面,瀏覽效率更加高效。
交易場景保留社區設計,也讓喜歡購物的用戶產生邊逛邊買的體驗。
而對于內容消費的用戶而言,獨立交易場景也起到了“緩沖”作用。面對“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用戶,原有的商品筆記、帶貨直播等內容仍然會在社區,根據興趣有算法推薦,而對于購物意愿更強烈的用戶來說,市集則是一個快速滿足需求的地方。隨著小紅書購物心智的不斷滲透,或將成為更多人想要買東西時的首選。

更重要的是,商家也有了更穩定的交易場域。在縱橫交錯在社區的交易路徑之外,有了一個專門供商家經營的核心場。
另一個角度上,在小紅書上生意做得好的商家大都有很強的內容能力,但并非所有商家都有內容創作能力,這也是此前不少商家覺得在小紅書上做生意門檻高的原因。
“市集”頁考慮到了這一層特點,相較于之前更加重視筆記的點擊率、完播率,有高成交、高復購、高互動的商品,在“市集”中會有機會得到更好的算法推薦。
這也意味著,在“市集”的交易場域下,優秀的商品將得到更多的流量曝光,降低了擁有好產品的商家的準入門檻。新商家或被吸引,投入更多精力經營這個平臺,持續豐富小紅書的貨盤。
三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小紅書通過構建“市集”來聚合交易閉環,并不讓人意外。
“種草”這個詞如今已經頗有消費意味,甚至已經成為消費代名詞。種草最早就是從小紅書誕生,但此前的一種狀況是,一批商家更愿意在小紅書做種草,而去其他平臺做生意。
而當小紅書電商逐步發展,同時構建出了更順暢的閉環交易路徑、場景,小紅書能把用戶從決策到下單的路徑鎖在平臺內,商家自然而然會重視這一渠道的成長性。
回顧小紅書電商業務的進化,從最初試水跨境,到推出品牌號、斷外鏈,再到舉辦商家大會,亮出態度“認真做電商”,再到去年提出“生活方式電商”,隨著小紅書不同階段的特性,電商業務也在一步步進化。
“市集”板塊的上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小紅書對于電商的投入決心,也意味著現在小紅書的電商業務也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在社區零散的交易之外,還需要構建屬于交易的中心場,這才足以呈現平臺對于“生活方式電商”的理解和期許。

就在半個月前,小紅書內部宣布了一項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大商業板塊”,由COO(首席運營官)柯南擔任總負責人,與CMO(市場營銷總監)之恒共同組建新領導班子。
柯南擔任大商業板塊總負責人,顯然是希望進一步融合小紅書“商業化”與“交易”,讓不同的商業角色,都能更順暢地在小紅書有商業行為,同時從組織上先邁出一步,未來促進產品、工具等上的融合。
無論從產品變化還是組織調整,都不難看出,小紅書對電商的投入仍然在持續加碼。
對于小紅書而言,現行的電商交易板塊,既是自身生態的必然延伸,也是順應行業規律的水到渠成。
市集更像是一個立體版本的“小紅書電商”,把特色放大,讓生態上的不同角色都有適宜展示的入口,同時也進一步促進有小紅書特色的好貨、商家在小紅書得到好的回報。
回看行業,近幾年,從內容到交易的衍生、兩者的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據易觀分析數據,2024 年中國內容電商交易規模突破 5 萬億元,同比增長28%,抖音、快手等內容平臺均通過強化電商功能實現營收增長。
在這樣的趨勢下,各個平臺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戰場,找到在一切的終點都是帶貨之外的自我特色。這也是最近幾年,電商平臺都忙于定義自己的原因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更好地介紹“我是誰”是每個平臺的必經之路。小紅書電商就在試圖用“市集”重新介紹“我是誰”。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張琳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