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AI讓美國的電力資產全被重估了一遍
作者|產業家 來源|新能源產業家(ID:newenergy-story)
近期,摩根士丹利發布最新研報《Powering AI in the US(為美國AI提供動力)》,明確提出:
“AI驅動的基礎設施投資已進入實際落地階段,相關資產估值重定價窗口已經開啟。”
這份報告基于對美國AI用電需求、數據中心落地進度、電網配套建設與資本流動趨勢的深入分析,得出結論:
GPU部署進展超出預期,電力供給成為最大瓶頸;
AI用電需求已從趨勢判斷走向可驗證實現;
天然氣發電將成為主要的過渡能源,最終過渡至核能;
驅動AI的能源與算力正逐步“商品化”,具備長期投資吸引力。
摩根士丹利認為,2025年是AI產業鏈估值與現金流同步切換的關鍵節點,AI主題投資將從“信仰交易”轉向以電力供給格局為核心的“現實驅動”,能源瓶頸和基礎設施能力成為估值重構的關鍵因素。
01
AI基礎設施浪潮:需求爆發與瓶頸初現
1.1 GPU需求持續超預期
在最近一份英偉達報告中,半導體首席分析師Joe Moore指出:在大多數地區,AI推理芯片處于結構性短缺狀態,這推動GPU需求飆升,反映出全球對AI計算能力與基礎設施的核心需求強于市場預期,激發了資本的加速流入。
1.2 AI建設交易進入高頻期
摩根士丹利預測,未來美國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地將涌現大量數據中心建設交易,主要配套能源形式包括天然氣輪機與燃料電池。
例如,美國能源轉運公司(Energy Transfer)已收到約200家數據中心的接入請求,重大公告即將發布。
地方層面,德州立法推動數據中心政策落地,項目審批機制加快,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亦在推進。這些信號作為“催化劑”,為AI設施規模化鋪平路徑。
1.3 電力成為最大掣肘
摩根士丹利以最直觀的分析方式,將AI數據中心未來新增所需電力規模與現有可用電力的獲取進度做直接比較,指出:
美國電網電力可及性的嚴重不足將成為制約交易兌現的第一核心矛盾。
2025-2028年,美國AI數據中心總新增用電需求將達約65GW;目前全美電網可在中短期內提供的新增容量僅包括:
15GW可立即接入的電力;
6GW正在建設中的數據中心所配置電力;
這意味著一個近45GW的用電缺口將貫穿2025-2028年,若擴展到2029年,這一缺口將可能進一步擴大至68GW。

2025-28年美國數據中心潛在電力缺口
若要彌補這45-68GW的電力缺口,需要同時動用四種可行手段:
轉化比特幣挖礦用地、
依托大型核電廠部署數據中心、
新建天然氣發電站、
分布式燃料電池。
即使四種方案全力推進,美國電網整體仍將面臨電力-數據中心新增需求“幾近平衡”的局面,系統性風險依然存在。
02
電力“時間優勢”:估值重塑的關鍵驅動力
2.1 時間紅利帶來估值重構
如果在2028年美國電力接入方面有約45GW的缺口,根據摩根士丹利分析,3年的時間優勢價值約11美元/Kw,那么“時間供電”解決方案提供商能夠產生約5000億美元的價值。
將這一數學推算到2030年,潛在的價值創造將達到1.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
能在未來3-5年率先提供電力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站在AI鏈條價值重估的核心位置。

假設美國電力需求在2028-30年繼續以2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我們估計總價值創造將超過1.1萬億美元
2.2 電力資產價值對比:AI數據中心VS比特幣礦場
基于關于“時間供電”的估值分析,摩根士丹利以“EV/Watt”(企業價值/瓦特)為估值指標,比較了比特幣礦企與HPC數據中心項目的資本效率。
指出:比特幣投資者普遍忽視電力資源本身的價值,而在AI語境下,電力的“可獲得性”成為估值驅動核心。

EV/Watt估值倍數對比:比特幣礦企 vs. HPC數據中心
因此,改造比特幣礦場成為HPC算力節點,不僅是技術復用,更是估值躍遷的重要路徑。
03
天然氣驅動當下,核電布局未來
3.1 天然氣供應商的溢價能力提升
隨著AI數據中心用氣需求增加,摩根士丹利指出:天然氣供應鏈(包括上游供應商與中游管輸企業)將受益于長期溢價合同的簽訂。
若發電企業以高于市價的水平鎖定天然氣供給,其EV/EBITDA可達10倍,對應資產價值將被顯著重估。
3.2 新核電:超大科技公司對“可控電力”的戰略押注
當前,新型核電(尤其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正在成為超大型云廠商(如微軟、亞馬遜、谷歌)追求電力“附加性”與去碳化目標的重要路徑。他們布局核電,旨在同時實現:
滿足監管要求的新電源增量(power additionality),以爭取數據中心項目獲批;
支持企業自身的減排承諾;
獲得穩定、可控、高質量的基荷電力資源,彌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帶來的電力波動性。
例如,微軟已與美國核電巨頭 Constellation Energy 簽署購電協議,并計劃在其核電站附近建設數據中心,或為日后更大規模布局鋪路。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市場對SMR(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寄予厚望,但該技術在實際大規模部署上仍被認為屬于“下一個十年”的方案。
04
去瓶頸方案與能源供應創新
4.1 微電網:穩定供能的新范式
Bloom Energy 被摩根士丹利視為可提供微電網型供電方案的核心受益者。該公司表明,在當前能源發展進程中,微電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周圍電網不可用時,它們允許關鍵負載、設施甚至整個社區繼續運行。
該公司燃料電池具備如下優勢:
高功率密度與靈活性;
較小占地,適配邊緣部署;
高穩定性,適用于對供電可靠性要求極高的HPC數據中心。
在傳統電網接入尚未就緒的區域,微電網成為保障AI項目先行落地的關鍵補充手段。

Bloom Energy公司給出的微電網使用場景

Bloom Energy公司提供的HPC數據中心電源需求增長案例
4.2 移動電源:解決“附加性”監管的過渡方案
面對部分地區對“附加性”(Additionality)的強監管要求,摩根士丹利提出“橋梁式開發”策略,即:
先行部署移動電源(如天然氣輪機或燃料電池),待日后獲得電網接入批準后,再實現數據中心規模擴張。長期來看,這種方式有助于逐步“階梯式”擴容,最終接入電網。
在德州等“附加性”政策嚴格的市場,開發商若不同步新增發電資源,將被禁止接入電網。相關監管趨嚴的背后,是兩大考量:
避免數據中心推高居民電價;
保障電網整體安全與冗余。
這一趨勢將顯著利好提供移動電源或快速部署型發電設備的企業,如 GE Vernova、Caterpillar、Bloom Energy、Siemens Energy 等。
05
結語
摩根士丹利認為,AI投資正在進入“兌現期”,未來幾年美國AI產業鏈將面臨供電瓶頸重塑估值結構的重要時刻。
在這個關鍵時間窗中,掌握“早供電”、“快落地”、“高附加性”能力的能源與算力基礎設施企業將成為估值上調的直接受益者。
GPU不是AI的終點,電力才是AI基礎設施真正的稀缺資源。
在接下來的AI基礎設施投資浪潮中,能源、硬件、落地速度三者之間的協同將成為決定企業勝負的核心變量。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能源產業家(ID:newenergy-story),作者:產業家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