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司開放加盟,一場早該發生的夜經濟升級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櫻木 來源|新熵(ID:xinshangxz)
酒館龍頭的新征途。
作為夜經濟的代表,酒館龍頭海倫司最近又有大動作。6月2日海倫司通過官方渠道推出了——嗨啤合伙人計劃,正式開啟加盟平臺化運營之路。
酒館賽道作為新消費中的熱門賽道,在夜經濟的東風之下,發展迅猛。國泰君安證券數據顯示,酒館行業近年來增速顯著,總收入從2015年的844億,增長至2019年的1179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7%,預計將在2025年增長至1839億元人民幣。同時,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傳統酒企也相繼入局,創立小酒館品牌。
風口正盛,是酒館行業的現狀,但火熱的背后,不能忽略的是,酒館賽道在餐飲中相對較小的體量與并不高的消費普及率。2021 年餐飲行業收入為46895億元,而同年,中國酒館行業市場規模僅約1280.4億元,與此同時,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小酒館的消費人群主要來自于一、二線城市,占比高達64.4%,從收入來看,月收入在5000-20000元的中高收入人群是酒館消費的主力軍。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的消費者沒有體驗過酒館,也有不少人對這個行業戴著“有色眼鏡”。如何擴大正面影響,提升滲透率,是當下酒館行業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回顧海倫司十余年的發展歷史與商業嘗試可以看出,通過自身的努力,正在將傳統印象中,烏煙瘴氣、套路叢生的行業形象,逐漸轉變成健康、平價、陽光的夜經濟代表。
而對于海倫司來說,此次開放加盟合伙人的舉措,無疑是從另一個方面加速了酒館行業品類的普及化與生活方式化。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而言,標準化小酒館更大的規模覆蓋,是體驗的升級,更是對于行業認知的提升。
當消費者對酒館的刻板印象得以改觀之后,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也意味著酒館賽道開始進入到了高標準、正規化、規模化的階段,這對于酒館行業成為真正的大品類,又進了一步。
一
夜經濟需要一支“正規軍”
進入2023年,夜經濟已經成了輿論中的熱詞,無論是淄博燒烤的出圈刷屏,還是地攤經濟的火熱,夜經濟在給城市帶來煙火氣的同時,也為消費釋放出了龐大動能。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夜間消費的比重已占到全天消費的50%以上。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也顯示,居民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而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隨著夜間經濟的快速發展,夜間活躍用戶規模已接近8.6億,其中,0點至次日2點的“深夜黨”用戶規模突破2億。
但熱鬧的背后,夜經濟也遇到參與者良莠不齊,品類同質化,結構單一等問題。以夜經濟的代表酒館行業為例,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參與到酒館消費的熱情逐步遞增,數據顯示,65.1%的中國小酒館消費者每月至少消費一次,近兩成小酒館消費者通常每星期消費一次。但另一方面,酒館行業也面臨著各項負面新聞,從天價酒吧宰客、未成年人進入酒吧消費,到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這一切無不印證著,酒館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仍具有較大的改進空間。行業分散化導致的規模化、標準化缺失,似乎是一重要原因。
根據國泰君安證券數據顯示,2021 年,國內酒館總數約3.5萬家,約95%為獨立酒館。我國酒館行業2020年具有三家以上門店的品牌僅占全行業 5%,行業前五名所占市場份額僅為 2.2%,占比最高的海倫司也僅占 1.1%,同期茶飲、咖啡行業前五名所占市場份額均超過 50%,從某種意義上說,酒館行業集中度提升空間巨大。
行業的高度分散化,帶來的另一個弊端,來自于行業規模擴張緩慢,同樣對比茶飲賽道,2020年茶飲總規模已擴張至4420億,但同年,酒館行業營收卻不足千億。
酒館行業想要快速發展,標準化“正規軍”的引入似乎是必要條件。以酒館龍頭海倫司為例,海倫司全網粉絲超1200萬+,根據弗羅斯特沙利文調研顯示,消費者滿意度高達93.9%,公司不僅在酒館行業基礎設施、人才培養、數字化經營等方面打造行業標桿,而且通過自身的正面引導,為行業賦能,Helens相關視頻在抖音播放量達13億+,相關口碑發酵更是不勝枚舉。
“所有的節日就連生日都是在Helens過的,最感動的就是連男朋友都是在Helens找的。”
“最感動的怕就是全場只剩我們一桌了 保安大叔為了讓我們早點走,替我喝了一杯。”
消費者積極的態度,不斷催化行業正反饋。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酒館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我國酒館行業正在出現兩極分化的局面,具有明確的主題、文化底蘊和多樣化商業模式的酒館較受消費者歡迎,經營效益較好且利潤豐厚。而依靠傳統經營模式的酒吧夜場經營效益較差,接連出現“閉店潮”,經過行業的不斷洗牌,酒館行業連鎖品牌的市場份額將不斷擴大,品牌優勢逐步凸顯。
總結來看,對于高度分散,口碑不齊的酒館賽道,呼喚“平臺”、“正規軍”為參與者賦能,提升行業的整體能力,是市場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
那么,平臺化正規軍,到底能為行業帶來什么?他們又如何引領行業加速發展?
二
平臺化加速行業生長
2008年,新華社曾發表文章《中國七萬茶企不敵一個立頓》,文中提到,中國每年茶產業產值為300億,而立頓一家公司的年產值約230億,相當于中國茶產值的三分之二。有品類無品牌的問題,第一次在中國新消費市場被提出,2018年,人民日報再次發文《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再次強調產業大而不強,已經成了困擾中國大消費發展的一大弊病。
如何解決該類問題,在餐飲賽道,打造連鎖化加盟品牌,提升行業整體能力已經成為近些年成熟的參考路徑。
以咖啡單品為例,從1999年星巴克第一次進入到中國,作為舶來品的咖啡,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始終屬于小眾產品,難以被大眾接受。直至2017年,瑞幸通過快取的咖啡模式對已有的咖啡館業態及價格進行重構,并通過快速鋪開的門店、飲料化的咖啡產品(國人口味接受度高)、高效的運營及營銷能力,才讓咖啡這一小眾單品快速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這一舉措,也讓現制咖啡賽道從280億的規模,快速提升至今日的880億。資本的助力下Manner、Tims等其他咖啡品牌也紛紛加速發展,數量持續增加的咖啡店、多樣化的價格帶也在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引導,咖啡市場迎來高速增長。
總結咖啡賽道的經驗來看,大型品牌平臺化運營對于提高產品知名度,行業滲透率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正面影響。特別是當大型品牌影響力、產品標準開始逐步升級時,其對于產業鏈,行業標準,以及消費者認知的提升,更有利于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回歸酒館賽道,海倫司也正在試圖扮演這樣的角色。
回顧酒館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在海倫司出現之前,行業標準差異性極大,僅以酒館銷售的酒類產品為例,同一款產品在不同場所價格波動往往有數倍的差異。在消費者認知中,價格混亂,空間體驗參差不齊,是傳統固有印象。
而海倫司從十余年前第一家門店開始,首先通過場景的升級,將聚會空間的概念引入到了酒館行業,提高了消費者用戶體驗,從東南亞異域風格的裝修,到近期升級的異世界探險漫游風及天空酒廊,不斷融合異域、奇幻、探險等全新元素,在強調差異化的同時,主打新奇與可復制性。在氛圍營造上選取新潮的歐美音樂,在產品上提供價格透明且極具性價比的保真酒水和美味小吃,將消費者在參與酒館場景中的所有疑慮逐一打消。
另一方面,海倫司逐步轉變消費者對于酒館傳統印象中的偏見,將第三空間的打造不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面。翻看社交媒體中對于海倫司的評價,可以清晰看出,在海倫司,空間內熱鬧程度基本上比一個典型的清吧高3-4倍;真心話大冒險、拼桌、游戲是消費者們最典型的行為,“high”“好玩”“氣氛熱烈”,是常見的形容詞。形象的扭轉,也讓海倫司收獲了更多的關注,不僅是年輕人,更大年齡范圍的人群都在試圖加入到酒館消費之中。
單店模型打磨完成,品牌化營造成功之后,海倫司終于迎來了加速酒館行業發展的第三步——即平臺化運營。
在海倫司的設想之中,后疫情時代,平臺化加盟是降低創業者風險,擴大行業影響力的不二法門。
在海倫司的嗨啤合伙人計劃之中,首先,公司降低了創業者投資門檻,以180-200㎡的優品店為例,合伙人前期投資,刨除門店租金成本,軟硬裝修、設備、保證金、品牌合作費等合計加起來大概100萬元,對比投資規模已達50-80萬的茶飲品牌,小酒館的性價比優勢明顯。
同時,海倫司強調全托管運營理念,合伙人除了需要提供資金以及部分本地資源之外,海倫司將全程協助合伙人門店開業前的營建、招聘、培訓等工作,并在開業后持續提供運營督導、IT、營銷、供應鏈賦能等支持。大幅度降低創業者的運營門檻,將成功經驗快速復制。第三,在海倫司的加盟計劃之中,為保證合伙人利益,公司強調收益以比例模式返還,在門店毛利(門店收入扣減產品成本)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海倫司品牌公司會將門店毛利100%返還給合伙人。
總結來看,此次海倫司轉型平臺化運營,似乎并非只考慮盈利目標,在創業者視角,更像是一次對于酒館行業創業者的集體孵化。
海倫司利用品牌優勢和運營能力,為合伙人提供運營、IT、供應鏈、品牌等各方面的賦能。隨后,加盟品牌更利于創業者發展,不僅加速了從業人員培養,降低了創業風險,更降低了創業門檻。
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樣的轉型,亦承擔著不小的風險,在行業進入緩慢復蘇期,各類風險從未消失。2022年新消費的熱門賽道中式烘焙明星企業虎頭局轟然倒下,新茶飲代表喜茶在轉型加盟時,亦受到了不小挑戰,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轉型平臺化運營并非一路坦途,對于公司而言需要經歷供應鏈、品牌、產品、消費場景等多重考驗,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倫司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三
海倫司的野心與初心
2009年10月,海倫司北京五道口店開業,正式啟用Helens品牌。五道口店位于街尾角落,位置偏僻,甚至連路燈都沒有。在創業初期,海倫司生意并不順利,但盡管如此,憑借著優秀的口碑,顧客仍愿意穿過熱鬧的街區,來到這里。后來為了感謝為數不多的消費者,Helens在那一年萬圣節做了免費暢飲party,活動內容為全場免費扎啤無限暢飲。自此在行業內一炮而紅。
萬圣節的感恩活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余酒館也紛紛效仿,只是一樣的免費活動,卻并沒有達到同樣的效果。在隨后的報道中,創始人徐炳忠談到此事時表示:可能別人僅僅把免費活動當作是營銷手段,而他是出于真誠地感謝。
在北京酒館行業,當時流傳著一句話,感覺所有的清吧消費者都去海倫司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創立之初的成功路徑把利他精神刻進了海倫司的DNA,也讓海倫司明白了在酒館賽道中利他精神的重要。
回到今天來看,海倫司平臺化發展的背后,也正是公司對于利他精神,對于行業愿景的體現,一個更為正規,標準明晰、體驗感強的夜經濟品牌才是市場的真正需求,而這一點正是海倫司“為了讓更多的人過得更好”的創業初心。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海倫司通過整合全球優質供應鏈資源,同時將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節約回饋給顧客,讓全國各地的顧客都能平價消費全世界最好的酒水。降低的消費門檻,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正是一種普惠,讓各線城市享受到高品質酒館的魅力,對于城市發展而言,更是一種助力。
而從創業者角度來看,開放合伙人通過有保障的收益政策、托管模式賦能合伙人門店運營實現合伙人的經濟收益。對于社會與行業來說,酒館行業作為服務型消費產業,平臺化發展為消費者創造更高品位的聚會空間、創造更多就業,通過對標準的制定,更進一步規范了酒館賽道。
當然,海倫司畢竟是一家企業,初心與社會責任之余,海倫司的擴張也帶著發展的野心。據海倫司對外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海倫司收入約為3.55億元至3.56億元,凈利潤約為7400萬元至7600萬元,轉虧為盈。
不僅如此,海倫司旗下門店的業務也正在加速恢復。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海倫司單個酒館的日均營業額約為9000元,較2022年第一季度增長21%,已經接近2021年的9200元。
在開放合伙人計劃之前,海倫司已經打造出了優秀的品牌效應,以及成熟的運營策略,而在后疫情時代,海倫司快速扭虧為盈,已經彰顯了公司強大的實力。在合伙人計劃的助力之下,無疑海倫司則進一步加固自身護城河,實現直營與加盟雙輪驅動,打開第二成長曲線,鞏固行業龍頭地位。
初心與野心,在酒館龍頭身上,似乎形成了飛輪效應。海倫司以客戶體驗為起點,通過平臺增長,為供應商和合伙人提供價值,達到流量與低成本架構,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良性循環。而這樣的飛輪效應,也在從側面改變著行業的格局。
換句話說,在更多的創業者的參與之下,酒館市場的滲透率也向更廣闊的市場擴散,對于酒館行業蛻變成超級賽道,又邁進了一大步。
四
酒館龍頭的新征途
酒館行業的未來究竟會如何,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之中一探究竟。
在1980年代的日本,居酒屋席卷整個社會,規模一度達到了1.6萬億日元,下班去居酒屋喝一杯,成了日本全階層消費的普遍現象。與此同時,大洋的另一邊,酒館在英國被稱為英格蘭之心,英國由于時常出現陰雨天氣,故室內酒館成為英國人社交、聚會的首選地點,在酒館中觀看足球比賽是英國人常見的集體娛樂活動。
英國酒館行業發展已經較為成熟。歐洲擁有較長時間的飲酒歷史,英國有多家歷史千年的酒館。步入19世紀后葉,隨著比爾森等品牌啤酒實現批量生產,英國人的飲酒量迅速高漲;1930年代,地下室酒吧在英國的工人階級內流行,酒吧內環境普遍較差;隨格林黑標啤酒、霍夫邁斯特窖藏啤酒、 卡索曼啤酒等品牌啤酒廣告的推廣效應顯現,1970年代的英國開始出現第二輪人均飲酒量的增長,至此英國的酒館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
而在我國,酒館文化也綿延千年,從古代文人雅客熱衷于去酒肆揮毫潑墨,但進入到現代,酒館行業的發展,依舊受到基礎設施薄弱,產品溢價嚴重等問題的困擾。行業雖然空間廣闊,但始終缺乏一個能提供基礎設施的超級品牌,實現行業的整體升級。
而今日的海倫司,在兼顧了各項能力之余,開啟了平臺化運營,似乎意味著酒館行業已經進入到了復興時期,而酒館龍頭該如何完成這樣的蛻變,更是值得人們期待。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熵(ID:xinshangxz),作者:櫻木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