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鑫鋼鐵為何會難逃破產的宿命?
在子承父業的第11個年頭之后,山西海鑫鋼鐵集團(下稱海鑫集團)在李兆會這位80后億萬富翁的手里,迎來了破產重組的噩運。據媒體17日消息,山西省運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正式裁定受理海鑫鋼鐵集團4家債僅人對海鑫集團的重整申請,這標著著海鑫集團破產重整進入了法律程序。
自2003年1月李兆會之父李海倉遭槍殺身亡之后,海鑫的“掌門人”就傳到了當時年僅22歲的李兆會手中。而李兆會在掌權之后,一度被推上胡潤百富榜的第78位,儼然成為最年輕的山西首富。但時隔11年之后,隨著鋼鐵行業從“香餑餑”走向“白菜價”。海鑫鋼鐵的命運也走到了盡頭。
公開資料顯示,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海鑫集團現有負債及對外擔保數字約為104.59億元,而整個海鑫集團的賬面資產為100.68億元,這意味著其負債率超過100%。有專家表示,海鑫的破產主要是流動資金短缺造成原料采購不及時,而原料庫存見底之后,高爐便停了。停了之后一直沒錢,就無法重新開爐。
其實作為中國第二大民營鋼企的海鑫,早在今年3月便傳出了“破產危情”,這叫海鑫的債權人叫苦不迭。據財新報道,海鑫債權人超過4000戶,這些債權人一方面是金融機構,包括平安銀行南京分行、中信銀行上海分行、江蘇銀行上海分行、杭州銀行上海分行等。另一方面是與海鑫有工程合作的大大小小的建筑隊、工程公司、供貨商等。
到了6月24日,海鑫集團和當地政府正式宣布破產重組。但李兆會覺得為了債權人的利益,不想走清算之路。而在業內專家看來,破產重整或許是海鑫當下爭取喘息機會的唯一方法。筆者認為,在這鋼鐵行業“寒冬”之際,作為中國第二大民營鋼企的海鑫面臨破產,而這一切的結果并不能完全咎于行業困局。
首先,海鑫鋼鐵逆市擴張低端產能,而非是在高端鋼鐵領域下功夫。早在2006年第一季度,全國鋼鐵企業大面積的虧損。李兆會面對這場嚴峻考驗,不但沒有減產,而且還在擴大生產規模,從2005年下半年鋼價下滑開始,李兆會將其父親留下的舊高爐和煉鋼爐都拆了,重建新爐。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經濟受到沖擊,鋼鐵行業同樣受到波及,海鑫鋼鐵停產達半年之久。

不過很快在2008年之后國家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各地大上基建投資和房地產項目,這一度讓鋼鐵行業的崩盤進入“緩刑”狀態,但是浮華背后的泡沫并不會因此自行消失。
從2012年至今,鋼鐵行業明顯的產能過剩更是讓很多鋼鐵企業難以生存。以2012年為例,當年全球鋼鐵廠的總產能為18億噸,但總的鋼鐵訂單將只有15億噸。并且,鋼鐵廠非但沒有進行整合和提高效率,反而在建設更多產能。
時光到了2013年,盡管當時房地產有所復蘇,但是中國鋼鐵產量卻再度創下歷史新高。所謂的政府調控,根本無法徹底消除此前留下的后遺癥。中國自己的鋼鐵產業正在經歷一場走向懸崖的危機,并且不知何時是大限,只知道這個冬天將過得相當漫長。而作為這場危機中的一份子,海鑫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棋子,破產與否只能聽天由命。
再者,李兆會不務正業,不斷的抽錢去搞投資,直接造成海鑫集團資金鏈斷裂,而其投資業績又乏善可陳。2004年,李兆會以海鑫實業名義,以每股3.7元、共5.9億元接手民生銀行1.6億股,成為民生銀行的第十大股東。這也是李兆會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投資,海鑫實業在2007上半年的牛市高點,拋售了手中民生銀行近1億股,套現超過10億元。此舉將李兆會推入了2004年胡潤百富榜的前百強名單。
但好景不長,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底,海鑫實業分別買進興業銀行、中國鋁業、益民集團以及魯能泰山,但均無亮麗成績。之后,李兆會還入股過光大銀行、大連銀行、民生人壽、興業證券、山西證券、銀華基金等多家金融機構,但大多數是快進快出,未有寸功。
同時海鑫的多元化發展也并不成功,并且消耗了海鑫大量的流動資金。海鑫曾斥資億元于2009年在北京建設了中國第一家兒童體驗城,于2012年在青島建設了第二家,還將在成都、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布局;同時,還將在動漫、玩具以及兒童醫藥、服裝、教育等相關方面延伸發展。但筆者認為,這些“不務正業”的舉措只能更加惡化海鑫集團資產負債表,加速海鑫破產的進程。
最后,海鑫內斗不息,掌門人長年殆政。海鑫集團創始人李海倉被槍殺后,李兆會接管帥印,趕走了“五叔”李天虎,重用與自己關系最近的“六叔”李文杰。之后,李文杰也逐漸在海鑫管理層消失。而前些年李兆會忙于資本市場投資,卻把海鑫集團的實際控制權讓給了自己妹妹李兆霞,但李兆霞已在上海結婚生子,很少回公司。這就造成了海鑫集團內部管理層被完全架空。在這種情況下,海鑫集團走下坡路甚至破產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不可否認,作為中國第二大民營鋼鐵企業的海鑫集團的破產,離不開鋼鐵行業的冬天漫長且寒冷。但海鑫集團的破產主要責任還是在于其掌門人李兆會,他一心醉于資本運作、多元化投資,將企業大量的流動性抽離,卻乏有建樹。再加上前幾年他逆市擴張鋼鐵產能、企業管理層長期呈現真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能拖11年是奇跡,倒閉重組才符合歷史之規律!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