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人未富先老 養老地產需創新商業模式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平均壽命也逐漸增加。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開始呈現,從2000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其中,部分一線城市的老齡化率也已經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養老地產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研究顯示:1953-2013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呈上升的趨勢。從1995年的4.4%增長到2013年的9.7%。
以全國四大城市為例:其中,北京作早在199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并且老齡化的速度在不斷加快,2013年,65歲以上的為194.5萬人,占比9.2%;上海在2011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348萬人,占24.5%,2013年在27%以上;廣州在20實際90年代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每年4%的速度快速增長。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戶籍人口總數比例超過15%;2011年底,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齡30歲左右,還屬于比較年輕的城市。到2013年底,深圳市戶籍老人已達17萬人,約占戶籍人口的6%;常住人口老人達到4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到2020年,常住老人將達到100萬,占當時人口的9%,接近進入老齡化社會。
圖表1:2013年全國四大城市老齡化率對比圖(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除此之外,天津、重慶、杭州、南京等城市也都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天津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值,在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國第三。杭州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11年。
與此同時,關于養老的一系列問題也逐漸出現。其中,以房地產開發為核心的養老地產最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我國多個城市已經開始進行養老地產的開發,一些大的地產公司也都已經把養老地產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從目前的發展水平來看,還處于起步階段。
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養老地產的發展來看,都還處于“內冷外熱”的局面。許多地產公司只是把養老地產作為銷售的噱頭,其實還是傳統的地產建設項目。即便是真正的“養老地產”項目,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建成并交付入住的養老地產項目屈指可數。
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現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原因:第一,受到傳統思維的制約。與國外相比,我國有“養兒防老”以及推崇“兒孫滿堂”的文化傳統,除非情不得已,很少有老人愿意入住“養老地產”;第二,是因為我國多數養老地產項目照搬國外模式,定位存在,在“未富先老”的社會環境下,多數老年人根本消費不起;第三,我國養老地產的整體運營相當不成熟,在配套設施、銷售、服務等方面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因此,養老地產要在我國快速發展,要從國內的基本情況進行考慮,創新商業模式。轉變經營觀念,進行精確的市場定位。同時,養老項目建設必須考慮相關配套設施,避免走豪華路線。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