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億估值泡湯,歐洲鋰電先驅走向破產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王磊 來源|超電實驗室
歐洲電池夢團滅
又一家老牌電池巨頭倒閉。
德國電池企業BMZ(Battery Manufacturing Zentrum)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給出的理由是流動性危機。
但事實上,BMZ也是被迫申請的破產保護,根源在自己的小輩那,BMZ 旗下兩家德國子公司資不抵債先申請了破產保護,作為母公司,BMZ因承擔連帶擔保責任,被迫走上了破產之路。
不過說到底,BMZ自身也確實“燃盡了”,其創始人Bauer曾表示,“我們必須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這是一次生存轉型,否則公司將難以為繼。”
如今從結果來看,轉型是失敗的。
從組裝大王到自研電芯,BMZ已然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也成了歐洲電池產業式微的縮影。
01
組裝到自研
一句輕描淡寫的“流動性危機”成為壓垮這家電池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實則,破產的直接原因是“失去了儲能領域的一家主要客戶”。BMZ在聲明稿中表示,這位大客戶的流失,導致公司背負了沉重的財務負擔,包括法律糾紛和額外成本支出。
但BMZ并沒有透露這個大客戶是誰。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BMZ與戴姆勒客車部門簽下長期協議,按照外媒的報道,這個協議是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電池供應合同之一,涉及動力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及供應。
早在去年,BMZ就已經顯露出危機感,曾宣布在德國境內裁員約20%,涉及約160個崗位,計劃總共削減640個職位。
BMZ的故事始于1994年,其創始人Sven Bauer算得上是典型的草根創業逆襲的勵志劇本,他出生在德國東南部貧寒家庭的一個工程師。1994年,Bauer在工作中偶然接觸到了“鋰電池”。
在石油仍是能源市場絕對主角的情況下,年輕的Bauer認為這會是未來,隨即就創立了電池企業BMZ,要知道彼時正值石油主導的時代。
但事實證明,當時的Bauer確實賭對了,BMZ一度成為亞洲電池的最大買家。
起初BMZ的業務模式,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就是組裝,BMZ直譯過來就是“電池組裝中心”的意思,這也表明了BMZ最初的商業模式。
不自產電芯,而是從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采購鋰離子電芯,集成組裝成電池模組和系統。這種策略極大的降低了電池企業的門檻,這讓BMZ迅速在電動自行車、園林工具及醫療設備等領域占領市場。
巔峰時期的BMZ,是亞洲電池在歐洲最大的買家之一。其客戶名單龐大且豪華,包括叉車制造商凱傲(KION)、醫療器械巨頭飛利浦(Philips)以及園藝工具領軍企業斯蒂爾(Stihl),所以Bauer曾放出豪言——我們在歐洲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
確實,BMZ所在的鋰電池領域,在當時的歐洲仍是一片空白,但歐洲那時已有足夠的工業制造能力和成熟的應用市場,這為BMZ的業務迅速擴張提供了沃土。
隨著業務穩固,BMZ的野心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電池組裝。2018年,BMZ收購電池電芯品牌TerraE,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德國本土首座大型鋰電池工廠,準備開始自研電芯,計劃投入 3 億歐元實現 4GWh 產能,中期目標翻倍至8GWh。
與此同時,公司戰略重心也轉向動力電池領域,不僅為電動大巴制造商 Eurabus 供貨,還與戴姆勒客車簽署了據稱是 “歐洲史上最大規模” 的電池供應合同。
2021 年,是BMZ的高光時刻,其年營收達 4 億歐元,全球員工超2300 人,子公司遍及中國深圳、美國、日本等地,成為歐洲最大的電池系統制造商之一,當時還傳出IPO的消息,估值達到了約20億歐元(約合160億人民幣)。
還引來了寶馬繼承人、德國女首富 Susanne Klatten所持有的私募巨頭 SKion GmbH主動入局,收購20%股份并公開表態:“能源轉型的核心在于先進電池系統,BMZ 就是未來的關鍵。”
然而,就在看似穩步前行之際,危機卻悄然逼近。
02
歐洲電池實慘
目光面向動力電池的戰略轉向,雖然順應了行業的趨勢,也開辟了新的市場,但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資金需求和技術壁壘。
說到底,在之前的BMZ只是個規模相當大的電池組裝商。
長期依賴外部采購電芯,讓BMZ在產業鏈中處于被動地位,當動力電池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電芯的供應變得緊張,價格也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核心技術掌握在他人手中,使得BMZ在與下游整車廠的談判中缺乏話語權。
動力電池產業研發建設周期長、前期資本需求大、技術門檻高,而且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電池工廠,還是德國首座電池工廠,資金投入可想而知,動輒數十億歐元的投資對于一家營收還在十幾億歐元的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財務負擔。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習慣了“集成商”角色的BMZ,要在短時間內補齊“制造商”的短板,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今的現實就是,BMZ收購 TerraE 后的自研電芯計劃早已擱淺,本土工廠未能實現量產,核心電芯仍依賴亞洲供應商的生產線,而向動力電池領域的轉型,不僅帶來了遠超預期的資金壓力,技術瓶頸也始終無法突破。
所以在2024年,不得不裁員、縮減開支自救。
但時機轉瞬即逝,就在BMZ艱難轉型之際,2021年之后,電池市場競爭已然進入白熱化,全球電池市場已經形成了由中國電池企業主導的整體格局。
一邊是來自中國供應商可以提供性能更優、價格更低、供應穩定的電池方案,一邊是能不能交付尚可未知的本地貨,在如此卷的行業環境下,選擇幾乎是必然的。
以BMZ曾經的大客戶,電動工具巨頭斯蒂爾(Stihl)為例,它開始將大量訂單轉向了中國的電池供應商。
如今,BMZ的重組計劃已提上日程,計劃在破產程序完成后,將核心運營業務剝離至新的企業架構中。得益于股東提供的過渡性資金支持,公司表示現有客戶關系將得以維持,業務不會立即中斷。
只是不知道在全球電池產業格局已定的當下,這家曾經的 “歐洲先驅” 能否重獲新生,仍是未知數。
BMZ的破產也并非孤例,更是歐洲電池產業困境的縮影。在此之前,另一家備受矚目的歐洲電池明星企業——Northvolt也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要知道,Northvolt一度被稱為“歐洲電池之光”;“歐洲寧德時代”。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在不到8年時間里融資高達150億美元,是歐盟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初創企業之一,投資方包括高盛、大眾汽車等知名機構。
眾多歐洲車企在Northvolt工廠尚未完成建設的情況下,就下訂大量訂單。包括大眾、沃爾沃、寶馬在內的車企,提供的訂單價值達到了550億美元,公司的預計產能已經排到了2030年。
但事實是,到正式破產這一天為止,這家公司只生產出了設計產量1%的電池。只夠裝備2萬輛電動汽車。
隨著一家又一家電池企業相繼的隕落,歐洲的自主電池夢已然漸行漸遠,歐盟在今年7月推出8.52億歐元的電池產業扶持計劃,預計2030年前實現 56GWh 的年產能,減碳 9100 萬噸。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嘛....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超電實驗室,作者:王磊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