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吃蘋果”,先從供應鏈開始,AI脫離手機的戰爭開始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舒樂 來源|硅基星芒
據《The Information》披露,OpenAI已與蘋果主要組裝商立訊精密(Luxshare)達成合作,打造其首款消費級設備,同時正與歌爾股份(Goertek)洽談供應揚聲器模塊。
此舉標志著OpenAI從純軟件公司向硬件領域的轉型,依托的正是助力蘋果稱霸市場的供應鏈體系。這也對現有所有科技巨頭傳遞了直白的信息:制造專長是可以租賃到的。
01
OpenAI“吃蘋果”
OpenAI還在加速從蘋果硬件團隊挖角人才。2025年,已有超過24名蘋果員工加入,較2024年的約10人顯著增加,涵蓋用戶界面、可穿戴設備、攝像頭系統和音頻技術等領域。
這顯示了一個明確的AI硬件發展路徑:2026年末至2027年初推出AI原生產品,將包括智能揚聲器、眼鏡、錄音設備和可穿戴別針。
時間緊迫之下,本周出現了關鍵變化——來自頂級硬件制造供應商的承諾:立訊精密負責組裝iPhone和AirPods,歌爾股份生產AirPods、HomePod和Apple Watch。
若OpenAI鎖定這兩家供應商,便可快速進行原型設計、迭代和量產,而無需自建工廠。這大大降低了風險。
這一產品愿景。與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早前的暗示一致:一款小巧、無屏幕、具備環境感知能力的設備,源自與喬尼·艾維(Jony Ive)團隊的合作。
據悉,智能眼鏡可能隨后推出,可穿戴別針和錄音設備也在計劃中。每款產品都押注于環境AI將超越基于應用的AI。
02
制造專長是可以租賃到的
OpenAI將蘋果的供應商轉變為合作伙伴,在消費電子行業,合同制造商為多家品牌服務是常態,但一家軟件公司以平等姿態進入硬件領域卻非同尋常。
這對現有巨頭傳遞了直白的信息:制造專長是可以租賃到的。
對供應商而言,算盤簡單:多元化收入來源,盡早布局下一代產品類別。雖存在潛在緊張關系,但產能青睞確定性,利潤亦然。這是商業邏輯,而非背叛。
人才招聘并非隨意掠奪,而是精準出擊。OpenAI招募了蘋果手表硬件和Siri界面設計的資深專家,這些人才正是將工業設計、傳感器、聲學和低延遲、免提AI用戶界面融合所需的關鍵。
員工跳槽的動機值得關注。相比蘋果,OpenAI提供更少的官僚阻礙、更快的決策周期和更有吸引力的股權激勵。蘋果產品節奏趨于漸進,其股價表現也落后于AI相關企業——金錢和速度都在說話。
03
蘋果的風險真實存在
蘋果在推動增強現實(AR)眼鏡普及方面進展緩慢,其頭顯市場表現也喜憂參半。如今,一群前蘋果設計師和工程師正打造以對話式AI為核心的競爭設備,而非依賴應用。這對蘋果無疑是一擊重創。
蘋果的風險真實存在。蘋果可限制第三方AI應用在iPhone上的功能,而OpenAI的應對是完全繞過手機,推出專用硬件和具備計算感知的配件。控制交互界面即控制用戶體驗,這是其戰略核心。
當前AI依賴手機和內置語音助手,這賦予蘋果和谷歌在分發、數據訪問和支付上的控制權。專用設備則顛覆了這一格局,它們將AI模型本身作為產品,而非應用。
成功將重新定義“默認設備”。實時翻譯在你耳邊,摘要顯示在眼鏡上,揚聲器能識別說話者和所在房間。勝出的界面將是大多數時候“隱形”的,這正是關鍵。
一切尚在預發布階段。時間表可能延誤,材料清單成本可能膨脹,認證流程可能拖延。隱私、兒童安全法規以及模型“幻覺”風險為“始終監聽”的設備形態增添復雜性。平臺摩擦可能持續,蘋果可能限制iOS集成。
據報道,蘋果因擔心OpenAI挖角導致員工流失而取消了中國的一個線下活動,這凸顯了當下局勢的緊張。計劃會變,供應鏈亦然。
Meta正大力推進智能眼鏡,亞馬遜也在醞釀相關努力,初創公司則在迭代別針和掛件產品。但OpenAI擁有對手羨慕的優勢:文化影響力及網絡規模的模型日活躍用戶。這降低了客戶獲取成本,同時提高了市場期待。
蘋果不會坐以待斃。預計其將加強設備端模型整合,推出使iPhone更具環境感知能力的配件,并繼續研發輕量化顯示器和輸入設備。競爭的焦點在于交互界面,而非硬件規格。
04
結語:平臺權力的轉移
供應鏈成為中立軌道:打造智能手機的工廠將加速AI優先設備的生產,為軟件驅動的挑戰者縮短上市時間。
AI脫離手機,平臺權力轉移:誰掌控日常AI交互界面,誰就將主導隱私、支付和分發的規則。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硅基星芒,作者:舒樂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