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暴漲50%!這個板塊翻身了
作者|遠禾 來源|格隆匯APP
自從7月初國家郵政局黨組召開會議旗幟鮮明表示反內卷以來,快遞板塊持續高漲。
7月以來,快遞指數暴漲17.10%。其中,申通快遞累漲超50%,圓通速遞漲幅超30%,韻達、嘉誠國際也均大漲超20%。

政策上的利好也很快落地。
8月5日開始,廣東省內快遞低價整體上調0.4元/票,均價上漲至1.4元以上,基層網點的派費每票也上漲0.1元。
各大快遞公司也趁此紛紛漲價,單票底價均漲至1.4元以上,中通和圓通甚至漲至1.46元、1.43元的“高價”。
作為快遞重鎮,廣東的快遞單量占到了全國的近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廣東全省發出快遞234.3億件。
而早在廣東之前,另一快遞中心浙江義烏也已啟動漲價,底價從1.1元漲至1.2元。
在持續的“反內卷”浪潮下,快遞漲價可能會蔓延向更多地區。
漲價,確實短期改善了快遞行業的慘烈價格戰。
但,能否讓快遞行業能否借此徹底實現正向循環呢?
01
自2020年以來,快遞板塊持續承壓,中通快遞、圓通快遞,均持續震蕩下跌。
形勢最為嚴峻的申通,從2016年實現借殼上市、首日暴漲之后,便開始了持續下跌,相比頂峰跌超60%。

快遞板塊的普遍下跌背后,是快遞行業單量持續增長,單價卻加速下滑。
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單票均價從8.14元降至7.52元,同比降幅為7.7%。

“通達系”快遞單票均價也接連下跌。
圓通速遞、申通快遞平均單票價格分別降至2.19元、2.00元,同比分別下降7.00%、5.00%,韻達快遞單票均價甚至已經低于2元,下降至1.94元,同比下滑8.6%。
這也導致,整個快遞行業,增量不增利的現象正在越發嚴峻。
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通、圓通、韻達、申通等企業單票凈利潤分別為0.26元、0.13元、0.05元、0.04元,仍在持續下滑。
甚至,已經逼近2021年價格戰最激烈的時期。
作為一個典型的規模生意,只要快遞行業單量仍在持續增長,成本就可以繼續被壓縮,進而帶來單價的持續下降,維持利潤。
但哪怕快遞本就是個“薄利多銷”的行業,如今也已無限逼近“收不抵支”的臨界點。
在低價競爭之下,快遞公司只能不斷壓榨快遞末端網點,進而導致網點生態鏈斷裂、加盟商流失、快遞員不穩定等,最終,難以進行服務升級,就只能進一步在價格上進行壓榨,形成惡性循環。
惡性循環之后,快遞行業注定陷入長久的低水平競爭。
因此,對于快遞行業的反內卷力度來得比其他行業更為猛烈。
而也正是由于快遞行業的運營模式,反內卷對于快遞行業帶來的增量是巨大的。
以2024年全年業務量來看,如果快遞行業單價普漲0.1元,中通能夠增收34億元,圓通能夠增收26.6億元,韻達、申通也能分別增收23.9億元、22.7億元。
近一個月來,快遞板塊的暴漲也就不難想象。
哪怕只是0.1元的上漲,對于體量足夠大的快遞企業來說,也是不可小覷的增量。
但目前的力度,還遠遠不夠。
這還要聯系到前不久快遞行業另一大新聞,那就是快遞公司被爆出快遞稱重普遍向上取整。
在事件爆發之后,如今各大快遞公司均已更改計費標準,從這一點上看,快遞大件的單件價格勢必會下降。
而如今反內卷的漲價也僅僅只是底價上漲,只是避免快遞企業進行低于成本價的惡性競爭。
但對比義烏地區2.26元的平均價格,底價上漲的0.1元,對于整體價格的帶動意義還不算太大。
而這一次,反內卷浪潮的側重點也與以往不同。
興業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以來,國內快遞行業件量結構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由于直播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電商消費場景逐漸碎片化,商品也輕小化,因此,輕小件和逆向件(退貨)成為近幾年來快遞行業發展的重點。
因此,相比上一輪的漲價,這次“反內卷”核心或在于對輕小件和大客戶低價件進行托底管理。
同時,7月底,申通快遞收購丹鳥物流。
借助對丹鳥物流的收購,申通快遞對逆向件的業務進行了有力補充,也部分通過并購整合緩解激烈的競爭。
為了保障消費者體驗,如今逆向件的價格往往是商家件的兩倍。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目前電商退貨件市場平均單票價格在5元至8元之間,高于普通電商件的3元至4元。
因此,對于通達系等經濟型快遞而言,逆向件和收購重整,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力重點。
而這也是近一段時間,申通漲幅得以遙遙領先整個快遞行業的原因之一。
但這,無法解決快遞行業的根本問題。
02
過往,快遞行業已經開始過一次反內卷浪潮。
2020年,為了快速起量搶占市場,極兔開啟了近乎極致的低價競爭。在義烏,極兔甚至以低于1元的價格攬件,引起整個快遞行業震動。
在價格戰之下,彼時的幾大快遞公司單票價格最低均降至2元左右,圓通、韻達單票價格降至2.02元和2.01元,申通快遞最低單票價格直接降至1.95元/票。
隨后,快遞行業第一次反內卷開始,就此,在極兔攪局下愈演愈烈的價格戰短暫畫上句號,幾大快遞公司紛紛上調快遞員派費,進而傳導至快遞漲價。
長江證券統計,僅僅半年后,義烏快遞平均單票價格由2.64元/票增長至2022年1月的3.38元/票,漲幅約為28.30%。
然而,隨著監管淡出,快遞行業再次陷入價格戰,盡管猛烈程度不如之前,但競爭仍舊激烈。

不難發現,為快速擴大規模,在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攤薄單票平均成本,降價競爭幾乎是快遞行業擴張的傳統路徑。
數據顯示,快遞成本與單量高度綁定。如若企業日均業務量不足500萬票,單件運輸成本約為1至2元,而當業務量上漲至2000萬以上,單件運輸成本則能攤薄到0.6至0.9元之間。
因此,盡管各家快遞公司都在反對價格戰,但快遞企業對于基本設施的投入本身,就是對于價格戰的準備。
這一點,從各大快遞企業的固定資產增速就可看出。過去五年間,圓通快遞營收規模312億元增長至690億元,增幅為122%。但同期,圓通固定資產的增幅高達194%。
對于快遞企業來說,固定資產主要就是轉運中心、分揀設備、干線運輸車輛等“產能”。
快遞企業對于低價戰“深惡痛絕”的同時,又難以抵抗擴大規模奪取市場份額的誘惑。
因此,過去幾年間,快遞企業的固定資產增速仍舊超過營收增速。
本質來看,快遞行業最為嚴峻的問題仍是,盡管經過多年競爭,但快遞行業仍未實現真正的產能出清。
曾經的四通一達競爭到如今,不僅沒有變少,反而還變多了。
過去十年間,快遞單量仍保持快速增長,10年間漲幅超過10倍,也就導致快遞市場一直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格局。
2019年,“四通一達”合計占據80%以上的電商件份額,然而隨著極兔入局,格局很快打破。2024年,前八家快遞公司合計占據85.2%的市場份額,相比五年前只增長了2.7%。
2024年,全國快遞單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750.8億件,同比增幅高達21.5%。

考慮到電商行業近幾年的增速,以及其和快遞行業的關聯走勢,未來幾年,快遞行業或許仍能保持相對高速發展。
在這種背景之下,未來快遞行業的發展,或許仍要寄希望于大型并購重整事件。
近年來,國家郵政局也在持續鼓勵快遞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推動企業強強聯合、加強核心資源整合。
7月底,申通快遞收購丹鳥物流,就是這一背景下的標志性行為。
但未來,能否在單票成本和議價能力上占優,將成為行業競爭的重要因素。
03
結語
此前,快遞行業處于惡性內卷期,PE普遍偏低。在此次普遍暴漲之后,行業均值為18倍左右。目前,申通快遞PE已達23倍。
若提價持續帶動頭部企業單票利潤持續上漲,業務量占優的龍頭企業有望享受估值溢價。
但目前來看,提價持續性依賴監管強度及企業協同,如果份額爭奪再次激烈,可能邏輯又會逆轉。
長遠來看,由于目前電商單量仍在緩慢上漲,傳導到快遞行業,單量或許仍能維持快速上漲,給予快遞公司更多的競爭和上漲空間。
或許還是要寄希望于在競爭下,中小快遞因為壓力退出,而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整合份額,進而形成穩定的市場局面。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隆匯APP,作者:遠禾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