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新開干!
作者|文雨 來源|市值觀察
2021年。
40000億,其中市值過千億的企業就有19家;這一年,特斯拉股價一飛沖天,馬斯克成功登頂全球首富,寧德時代市值則一度突破1.6萬億,成為A股市值僅次于貴州茅臺的第二大企業。
01
光伏大轉向
2024年,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累計虧損超150億元,同比下降110%,其中有56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面高達40%。到今年一季度,中國光伏企業整體負債突破3萬億,其中超70%光伏上市企業的資金凈值已是負數。
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主持召開第十五次制造業企業座談會。
TCL中環李東生,晶科能源李仙德,天合光能高紀凡,正泰新能陸川……
7月起通過“冷修”(停產窯爐)或“堵窯口”(限產)等方式減產30%,預計7月玻璃供應量將減少至45GW左右。
7月23日當周,多晶硅N型復投料、N型致密料成交均價分別報4.68萬元/噸、4.38萬元/噸,與7月初相比均上漲超30%。
24日最新披露,光伏硅片各尺寸產品月內累計漲幅已經超過20%。
7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公告,明確強調價格不可低于成本價傾銷。
7月以來,光伏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迎來全線反彈,行業終于在被打入冷宮多年后重新進入投資者視野。
02
鋰電開新局
7月發布《綠色礦山管理辦法》,要求2028年底80%的中型礦山需達到綠色標準,不符合要求的中小型鋰礦企業大概率將被淘汰。
2025財年鋰精礦產量下調10萬噸至70-74萬噸,Liontown等企業也通過減產挺價。與此同時,津巴布韋宣布2027年起禁止鋰精礦出口,智利則推進鋰產業國有化并計劃提交法案限制外資開發。

2025年,原本以為還很遙遠的固態電池突然加速發展,一次次刷新預期。
5月,國軒高科宣布已建成全固態電池中試線,設計產能0.2GWh,并正式開啟裝車測試。
6月,孚能科技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能量密度高達400至500Wh/kg的全固態電池研發進展順利,計劃于年底向戰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幾乎在同一時間,億緯鋰能也宣布將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態電池1.0。
eVTOL垂直起飛所需的動力是地面行駛的10-15倍,對應電池的門檻是400Wh/kg,而且飛行過程需要經歷起飛、巡航、降落等階段,電池的瞬間充放電倍率必須在5C以上。這些要求液態鋰電池幾乎都無法勝任,固態電池卻可以輕松拿捏。
1455噸LCE/GWh,是傳統鋰電池的2.4倍。到2030年,固態電池對鋰需求量將達y到55.2萬噸LCE,對比之下2024年全球鋰資源總需求量也不過只有約115萬噸。
GWh液態、半固態、全固態電池設備投資額分別為1.2億、1.5億、2.5億,即便是存量替代設備市場也有翻倍潛力,更何況還是增量替代。設備數量與單設備附加值同時提高,乘數效應下鋰電設備的遠期規模至少數倍于當下。
5月,以國軒高科為代表的鋰電池公司率先啟動,股價漲幅最高超70%,到現在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等材料公司,以及先導智能等設備公司也都迎來久違的大漲。
03
深蹲再起跳
20年前,中國光伏面臨“三頭在外”的窘境,隨時可能被掐斷脖子。但現在,中國企業在各個環節的全球占比已達到80%以上。
20年前,鋰電池還是日韓的天下,王傳福東渡日本求購鋰電設備,對方不僅獅子大開口,還揚言中國人根本造不出鋰電池。現在,全球70%以上的動力電池出自中國,別說日本人,連發明鋰電池的美國人都直呼內行。
20年前,國產汽車夾縫中求生,不僅在國際市場毫無地位,在國內也只能坐小孩那桌。但現在,中國的新能源車已經跑遍全世界的大街小巷。
60天內,政府不斷組織座談并重新修訂價格法,所有這些都是新能源改出內卷螺旋的積極信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作者:文雨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