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 讓中日釣魚島之爭變的索然無味
2013年以來,日本在釣魚島針對中國的挑釁愈加頻繁,安倍走上了無理取鬧、徹底反華的道路。而美國一方面在中日釣魚島之爭中態度曖昧,慫恿日本挑釁中國,唯恐天下不亂,另一方面,加緊實施重返亞太的政策,磨刀霍霍向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2013年9月,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立即讓中日釣魚島之爭變的索然無味。從戰略角度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從本質上拓展中國的戰略空間,徹底打開中國通往西亞、歐洲的戰略通道,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包含的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巨大的基建需求也將為國內產業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
1、絲綢之路經濟帶——拓展中國的戰略空間
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其中,出口20489.3億美元,進口18178.3億美元,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中國進出口總額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貿國家,這也是繼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之后,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又一個突破。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2012年我國外貿順差增加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9.6%。
但是,中國對外貿易一直面臨著美日對中國外貿通道的封鎖。美日通過“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徹底封鎖了中國外貿通道,將中國的戰略空間直接壓縮在了中國領海水域內。11月1日,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刊登《封鎖中國海上貿易可重創中國經濟而獲勝》的文章,一旦中美發生戰爭,美國可以對準中國最大優勢——其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將之轉變成中國軍事上的一大弱點。為此,美國的對華海上封鎖,要阻斷中國大部分海上貿易。
而日本自從安倍“二進宮”,一直奉行徹底反華政策,在釣魚島問題上無理取鬧、死纏爛打,安倍政府在外交上不斷“秀下限”,讓人瞠目結舌。而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明顯拉偏架,意圖從中日爭端間漁利,日本也心領意會,利用美國的短視心理,頻繁挑釁中國。短期內,中國在亞太可施展的戰略空間非常有限。
在這樣的情況下,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古絲綢之路為基礎構建的新經濟發展區域,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從本質上拓展中國的戰略空間,一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成,僅僅在交通運輸方面,中國出口貿易就不用繞道馬六甲海峽,而直接可以通過亞歐陸上交通運輸,不僅可以大大節省時間,提高運輸效率,而且可以避開美國在東亞和印度洋的戰略封鎖,直接實現與歐洲經濟體的想通,中國的戰略空間將直接拓展到亞歐大陸。
2、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產業發展的淘金地
絲綢之路經濟帶蘊含的無限商機也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良好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游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
因此,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為國內發展提供無限的資源,經濟帶上的這些國家具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各種資源,礦產資源不僅品種豐富,而且儲量大,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這無疑能夠緩解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危機。
另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也為中國西部大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戰略支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交通不夠便利,沿途國家工業不發達,但是,市場空間廣闊,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也使國內西部地區成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承接的重要平臺,極大推動促進了我國產業區域調整。
在交通、郵電、紡織、食品、制藥、化工、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生產、機械制造等行業,絲綢之路經濟帶都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農業、沙漠治理、太陽能、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下一個淘金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