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貨幣寬松“圍剿” 中國經濟如何突圍?
近期以來,由于經濟環境不佳,歐洲央行、美聯儲已率先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措施。
9月6日,歐洲央行宣布啟動直接貨幣交易(OMP)計劃,在二級市場無限量購買成員國國債以壓低成員國融資成本、應對歐債危機并促進歐元區經濟復蘇。
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經濟一直在衰退的邊緣掙扎,進入2012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經濟增長依舊疲弱,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將影響市場信心。為應對歐債危機與經濟低迷,歐央行未來貨幣政策選項包括進一步下調利率,將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負值以及推出新一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
9月13日,美聯儲在結束貨幣政策會后宣布啟動新一輪“開放式”的資產購買計劃(QE3),自9月14日起以每月400億美元的規模購入機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維持6月實施的延長“扭轉操作”至2012年年底不變。
失業率居高不下也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再次采取經濟刺激措施,QE3與MBS兩項措施并行將令美聯儲在年底前每月增持長期債券規模達850億美元。美聯儲宣布,將以超低利率指引期限從此前的“至2014年末”進一步延長到“至2015年中”。除非勞動力市場狀況顯著改善,否則美聯儲將繼續購買機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采取額外的資產購買措施和其他適當的政策工具。
美聯儲和歐洲央行近期雙雙采取了進一步寬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其他經濟體的央行跟進“從寬”。
9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10萬億日元,購買規模將累計高達80萬億日元,增加的部分將用于購買國債和貼現國庫券,同時維持0-0.1%的超低利率不變,并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取消在資產購買計劃項目下購買日本國債利率0.1%的最低限,以確保日本經濟不至于脫離可持續增長的軌道。日本央行同時表示,在當前資產購買計劃到期時將采取何種政策將取決于屆時的通脹率預期是否達到1%。
此外,澳大利亞和印度兩大亞太經濟體央行也分別表示了采取進一步寬松貨幣措施的必要性,英國也透露出進一步寬松的強烈信號。
9月18日,澳大利亞央行發布9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稱,鑒于對通脹前景的評估,假如澳大利亞經濟增長前景嚴重惡化,未來仍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
9月17日,印度央行為抑制通脹,宣布維持基準利率于8%不變,但還是將銀行現金存款準備金率下調25個基點至4.5%,自9月22日起生效。受全球經濟形勢嚴峻及印度國內通脹高企拖累,2011財年,印度經濟增速由2010財年的8.4%大幅下降至6.5%。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僅同比增長5.5%。據測算,印度央行此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預計將向該國銀行系統釋放約1700億盧比(約合31.5億美元)的流動性。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9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8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2.5%,相比七月份2.6%的增長,通脹壓力有所下降,零售價格指數也由7月的3.2%下降到8月的2.9%。貨幣政策紀要以及放緩的通貨膨脹,將給予英國央行更多的政策空間,英國的寬松政策預期或將再現。
前瞻產業研究院金融行業研究小組認為,這一輪的全球貨幣量化從寬潮顯然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中國必須未雨綢繆做好應對。
在國際資本回流之際,正值國內房地產調控的關鍵時期,短期國際資本的熱錢特征明顯,如果相關政策不能疏導這些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那么這些熱錢極有可能進入房地產領域,賺取“快錢”再撤離的可能性很大。地方政府自身債務擴大,對“穩增長”趨之若渴,受國際資本的刺激,極有可能將結構調整置之腦外,我國政府為經濟轉型所做的努力將可能白費。
隨著歐洲OMP與QE3推出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會進入新一輪的上漲周期。而美元貶值趨勢確立,則預示著以美元、歐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還有很大上漲空間。這將加大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油價上調,8月CPI小幅反彈,也都說明通脹壓力回升就在眼前;同時,我國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投資計劃也將對通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于全球性寬松貨幣政策的確立,我國央行貨幣政策亦不得不保持寬松狀態,不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這又進一步加大了通脹風險,而貨幣政策卻難以迅速進入緊縮狀態,但也會因此而難以繼續再降息。在“滯脹”風險高企的時候,屆時的貨幣政策“兩難”程度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另一方面,OMP與QE3的推出亦會改善歐美經濟基本面,伴隨著外部需求的改善,我國嚴峻的出口形勢或會得到改善。此輪QE3究竟效力如何,對國內經濟呈現怎樣的影響,都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從伯南克的堅定措辭可以判斷,全球性貨幣寬松趨勢未來兩年內難以結束,這就進一步警示我們,必須對這一趨勢有前瞻性的應對方案,充分評估其可能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利弊,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