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拆解:突破瓶頸能拆出一個產業
近期以來,由日本政府非法“購買釣魚島”鬧劇引發的中日兩國政府及民間的摩擦日益升級,嚴重侵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引發全球華人的廣泛抗議,全國多地爆發抗議日本政府“購島”的示威游行,日系品牌的汽車銷量直線下降,甚至連街頭的日系車輛也受到牽連,全國多輛日系汽車被憤怒的中國民眾砸壞肢解。在這些事件中,日本政府的錯誤行經應負主要責任。
而對于這些被損毀的車輛而言,其歸途只能是修理廠或者拆解回收廠。在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一億輛的背景下,每年新增大量的汽車進入報廢程序,這也是推動我國汽車拆解業的基礎。然而,由于監管不到位等原因,目前我國汽車拆解業仍面臨諸多挑戰,成為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因素。
合法經營不如“黑作坊”?
隨著我國汽車普及時代的來臨,舊車處理已經提上日程,汽車拆解業的幼苗已經冒頭。目前,國內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1億輛,汽車拆解平均單車能實現3000元左右的回收收入。據此測算,每年舊車拆解市場將高達300億元。然而這個還在發酵中的大蛋糕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吃到。
目前,一些地方非法回收拆解報廢汽車、利用報廢汽車“五大總成”拼裝車的活動有所抬頭,報廢汽車、拼裝車上路行駛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道路交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并造成環境污染。為此,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于2012年9月4日聯合下發通知,決定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全國集中開展報廢汽車專項整治。此次專項整治的總體目標是,查處非法回收拆解和倒賣報廢汽車、利用報廢汽車總成拼裝車、駕駛報廢汽車或拼裝車上路行駛等違法行為,整頓違法違規的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二手車交易市場、汽車維修企業。
以深圳市為例。截止2011年年底,深圳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95萬輛,汽車保有量全國第二位,按照業內估算的7%的年報廢率,每年報廢車應有16萬輛左右。深圳車輛報廢處理市場雖然不算大,但作為合法的拆車企業,擁有面積數十畝面積廠區的深圳市機動車回收有限公司卻門庭冷落,生意暗淡。而就在深圳市機動車回收有限公司附近,方圓幾公里范圍內環繞著8個生意興隆的廢車廠,這些車場更像是汽車零部件自選超市:隨處可見輪胎、輪圈、車架、發動機、內飾等等。由于具有拆解資質的企業,無論大型貨車還是小型轎車,一律以450元/噸的價格進行回收。這些個體廢車廠的收購價則要高些,大車回收價格可以到每噸1000元,二手車市場價格又高出很多。以2003年的本田City為例,行駛15萬公里的該型車,在二手市場上的回收價可以達到3萬元,而在正規企業,該款車型最終回收價也就在2000元左右。正是在逐利驅動下,很多市民和機構仍會拒絕正規渠道報廢。
目前,我國每年汽車報廢量達到300萬至400萬輛,但通過有資質的企業拆解只有不足100萬輛,這意味著,其余200萬至300萬輛報廢汽車流入三種地下交易渠道。三種地下交易途徑導致拆車企業回收難,一是部分快到報廢年限的車輛被轉賣到二手車市場,另一部分是部分車主將即將報廢的機動車退出戶籍,轉賣到管理薄弱地區或邊遠地區,或套用假牌上路行駛,其余的則被不法企業非法拆解、拼裝車輛,再次流入市場危害社會。
正規企業的報價與“黑作坊”相比沒有吸引力,與二手車市場的報價相比,更沒有競爭力。多數報廢車輛還是流向了個體拆解戶,被進行非法拼裝,流入監管較松的鄉鎮及農村市場。顯然,目前正規汽車拆解廠所能給的收購補償費遠遠達不到車主的預期值。
低拆解率低利潤制約行業發展
在專業人士眼中,報廢汽車本來可謂“一身是寶”。在成熟的拆解市場中,汽車拆解企業有三個部分可以盈利:首先是從“五大總成”再制造方面獲利,其次是分解材料方面獲利,在這些報廢汽車中,玻璃、塑料、各類金屬擁有較大回收價值,此外就是政府對汽車拆解企業的補貼。
但遺憾的是,補貼政策在1年多前就已被叫停。利潤空間最大的“五大總成”再制造也被禁止,目前國內汽車拆解企業只有分解材料這一條路可走,因為按照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規定,汽車“五大總成”,即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只能作為廢金屬賣給鋼鐵企業做冶煉原料。
一輛報廢汽車大概有25%的車體不具有任何利用價值,只能進行填埋處理,余下的材質,特別是客車車皮等都屬于輕薄廢鋼料,品質較差銷路也不好;另外凡正規的回收企業,拆解下廢鋼后需要納稅,加之企業還要產生各種管理費用,成本比較高,這使得目前汽車報廢收購價要低于大眾的心理預期值。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拆解行業研究小組認為,廢舊汽車分解材料的利潤率低固然有行業自身的特質,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是我國汽車拆解行業精細化程度極低所致。據統計,目前全國具有資質的汽車拆解企業不足500家,這些企業拆解量基本在每年2000至3000輛之間。而在國外成熟市場,平均一個拆解企業的拆解量可以達到每年6至8萬輛。效率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拆解行業研究小組認為,精細化程度低不僅影響企業利潤,更會導致行業惡性循環:由于國內拆車靠手工,精細化程度低,拆解率低,直接影響回收利潤,利潤空間小企業就只能靠低價收車來維持利潤,然而收車價格越低,就越難收到車,導致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針對諸多的行業困境,近幾年來,各地政府頻頻出臺政策,力圖整治非法拆解倒賣廢車,促進行業精細化運作,而部分擁有更強大資金和技術的上市公司也紛紛摩拳擦掌,勢必在爭奪市場中完成轉型升級,發展廢舊汽車再制造產業也已經提上日程。其實早在2008年,國務院發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公布14家再制造試點企業名單,以推動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2010年7月,《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汽車總成及其他零部件可被出售給再制造企業,經再制造加工后繼續銷售使用,并鼓勵汽車再制造企業與回收拆解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但直到目前,正式條例仍沒有公布的跡象。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拆解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如果上述政策得以實施,廢舊汽車“五大總成”再制造的“解禁”將提高汽車拆解行業的利用率,而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形成規模后,將會加大零部件回收比例,從而提高拆解產品回收價格。
種種跡象表明,汽車拆解業的獲利空間是廣闊的。在市場整治方面,行政層面近來亦有動作,部分上市公司如天奇股份、物產中拓等也對廢舊汽車的拆解市場顯示出濃厚的興趣,欲在汽車拆解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大施拳腳。預計隨著行業內出臺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行業標準和規章制度,汽車市場中的朝陽行業——汽車拆解業的前景將會越來越明朗。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

























